深圳與江門同為海洋城市,兩城隔洋相望,同時又通過海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國家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廣東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的宏偉藍圖中,深圳是引領者,承擔著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江門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正發力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市,雙方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合作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深圳與江門互補優勢明顯,聯動開展海洋產業布局,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彌補各自的短板,釋放“1+1>2”的協同效應,促進雙方海洋經濟擴容提質、合作共贏。
從江門來看,產業、空間、交通三大優勢疊加,使其幾乎成為了深圳在大灣區范圍內跨區域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尤其是進一步推動海工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延伸布局的天然的、不可替代的戰略合作伙伴。
//江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向海圖強是必經之路。圖為茫洲島。(來源:江門日報)
首先,產業方面,江門海工裝備制造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優勢,目前擁有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95家,其中規上企業18家,集聚了南洋船舶、航通船業、新會中集、海星游艇、威立雅、華偉海洋裝備等一批優秀的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并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是繼廣州南沙、珠海高欄港之后的大灣區海工裝備制造第三極,也是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重要支點,在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北重南輕”的大格局下顯得尤為珍貴。
其次,江門海洋產業發展陸域空間充足,且海域遼闊、深水岸線豐富,具備陸海統籌、港園一體推動海洋產業布局的良好條件,同時又有面向南海開發的近距離優勢,綜合條件在現階段的大灣區范圍內可以稱得上獨一無二。
再次,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使江門成功融入深圳“1小時經濟圈”,按下了深江經濟合作的“快進鍵”,也為深圳高端海洋要素通過大橋向西流動、助力深江海洋經濟深度合作創造了更大便利。
從深圳來看,深圳當前已進入大力發展藍色新質生產力、加快海洋經濟重構升級發展、高水平推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新階段。在這一全新的發展階段,深圳必須要跳出深圳謀劃深圳,從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統籌推進藍色新質生產力的布局。且從既有產業發展來看,受發展階段及海陸域的空間限制,深圳海工裝備產業已經進入高度服務化的發展階段,本土留住總部、研發設計、工程總包等核心環節,占地大、能耗高的制造環節、生產基地外遷已是常態,新產業、新賽道、新集群的布局必然需要依靠“飛地”來實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江門方案”似乎已經成了深圳這一必答題的最優選項。這一點就市場反應來看,深圳企業已經開展市場化布局就是最好的證明。目前,中集、中廣核、海斯比等深圳海洋企業已在江門提前布局,成為“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深圳服務+江門制造”在海工領域的生動實踐。
市場已經走在前列,加緊推進政府間合作,加強頂層設計,更好引導、支持和服務海洋產業發展,實現多贏發展,也是大勢所趨。
//江門要開發建設海工裝備產業園,高標準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和廣東(江門)漁港經濟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圖為上川島碼頭。(來源:江門日報)
深江兩城合作,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海工裝備產業作用大、產業鏈長、帶動效應顯著,是名副其實的核心海洋產業,也是海洋經濟變革發展的先行產業。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持續影響下,海洋經濟已進入了向綠色化、智能化變革發展的快車道,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綠色船舶和海洋牧場的大規模開發建設無疑是這一輪海洋產業變革的引領者。
這一變革正在對海工裝備產業乃至整個海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技術角度來看,新能源的深入變革發展將持續傳導至海洋新能源、海洋能源裝備及下游能源應用終端,有望帶來一輪“海洋能源+裝備”產業的大爆發。當前,我國以海上風電為主導的本輪海洋能源革命的上半場已逐漸接近尾聲,下半場,“海洋新能源+海水制氫(氨、甲醇)+海上儲能”等將接力會成為新的增長點,由此帶來對應的成套裝備和全產業鏈發展的重大機遇,這是深圳與江門未來聯合開展海工裝備產業布局必須要抓住的大賽道。
另一方面,從空間來看,這一輪海上風電場和海洋牧場的建設,除了直接帶動了能源裝備、養殖裝備的產業大發展之外,也間接推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海上基礎設施建設,成功將人類的親海活動空間由近岸數十米脫離海島向外延伸數十公里,為未來進一步推動海洋立體、綜合的應用場景開發,推動海上風電、漁業養殖、海水制氫(氨、甲醇)、海上觀測、海上休閑旅游、海底數據中心等產業協同和融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未來已來,時不我待。當前,江門正在積極謀劃建設廣東最大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加強深江合作,不僅有利于推動雙方海洋經濟的同步升級發展,也有利于協同鞏固和提升大灣區核心海洋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及發展韌性,增強面向南海的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更好支撐海洋強國建設。
//本文刊發于南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