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新征程。作為首批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和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從政治高度和國家戰略需要出發,積極組織研究人員開展系列學習、座談會,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工作中,本號將陸續刊發我院研究人員有關學習和解讀文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會碰到一些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沒有碰到的困難和挑戰,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沒有現成的理論可搬,唯有在實踐中摸索。金融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而出現,是人類文明的特殊工具,它能夠應對文明社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各種復雜經濟問題的挑戰。本文將嘗試分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及金融如何助力,讓金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需要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國十四億人口整體邁進現代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其中老齡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將要面臨的巨大障礙。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到2040年該比例可能會達到30%;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僅為1.3,處于世界超低生育水平;這意味著我國人口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縮減和老齡化,老齡人口規模之大是其他國家從未經歷過的。快速上升的人口撫養比以及社會養老負擔明顯加重將嚴重拖累經濟增長。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從未出現過人口不增長的經濟增長,而且往往是龐大的、不斷擴大的年輕人口推動了國家的崛起。金融的力量之所以能影響世界歷史上諸多重要的轉變,是因為它能夠讓經濟價值的實現在時間上提前或延后,它極大地提升了人類減少生存風險和跨越時間配置資源以促進增長的能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未雨綢繆、提前謀劃,推動社保和金融的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不二之選。要大力支持養老產業金融、養老服務金融以及養老金金融的發展,為社會成員的養老需求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目前,我國養老金融的滲透率、覆蓋面、產品供給等與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均存在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政府運用稅收制度調節和激發金融機構創新及鼓勵居民參與意愿的力度不夠。無論是美國的401k賬戶、英國的ISA賬戶、日本的NISA賬戶等養老賬戶還是長期護理保險、養老目標基金等創新型養老金融產品,都享受著具有激勵作用的稅收優惠。加快完善稅收制度設計,提高稅收優惠力度和政策積累的覆蓋范圍,加速推進以個人養老金為主的第三支柱發展尤為迫切。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要協調好收入分配問題。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貧富差距擴大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是經濟學史上最大的難題。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很多,有人歸結為資本家的道德淪喪、有人歸結為資本回報率高于經濟增長率、還有人歸結為現代技術和規模化商業模式所致的馬太效應。當前,我國社會上出現了仇視資本、主張限制資本發展的不好傾向。資本不帶任何道德屬性,只是一種經濟要素,關鍵是如何運用資本。因此,不是要限制資本和金融的發展,而是要引導資本和金融在調節收入分配的積極作用。在初次分配環節,要致力拓展居民投資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推動金融體系市場化競爭,讓金融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惠及小微企業、弱勢群體;在三次分配環節,要發揮富人的作用,加快完善制度安排和法律框架,加快改革促進的公益慈善發展的稅收激勵等政策,大力發展慈善信托、公益基金、股權捐贈、公益創投等公益金融,推動金融向善。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世界認同。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需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民族或文明對話之間尋求基本的理解與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文化認同越堅定,政治認同就越強固,新時代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獲得世界的普遍認同尤為重要。文明和文化“走出去”往往需要以資本和產業為重要載體。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金融開放,引導金融機構全球化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民營資本“走出去”過程中將“人民至上”“平等相待、互商互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思想鐫刻在骨髓里,通過資本和金融的力量與世界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平衡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如何平衡好發展與保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金融在促進可持續經濟發展上發揮的作用日益強大并且在全球受到持續關注,要發揮金融的資源配置作用,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和金融資源支持可持續發展。可持續金融在我國尚未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和社會認知,需要不斷完善可持續金融的頂層設計和標準體系,鼓勵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可持續掛鉤的債券、可持續存款、ESG投資等為代表的可持續金融產品創新,強化ESG信息披露,加強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監管與考核,推動可持續金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
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需要守護好金融安全和國家安全。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但和平發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把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為重中之重。金融既可以被用作實現和平的工具,也可以作為戰爭中的武器,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疊加全球央行輪番加息與地緣政治沖突的大背景下,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穩定顯得尤為重要。從內部來看,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總體安全可控,但社會對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并不樂觀,導致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信心略顯不足,提振全社會投資、消費、發展的信心要成為當前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從西方國家經歷的歷次危機來看,當人們開始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失去信心時,危機就會發生。從外部來看,世界主要經濟體正處于臨加息縮表的特殊時期,非常容易引發經濟衰退,我國要做好應對外部沖擊的準備,把金融安全作為一個長期問題高度重視,不斷增強金融市場監管和金融危機處理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做好安全保障。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