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0-17 14:52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十月十六日)下午在添馬政府總部主持《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記者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第三份施政報告以“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為主題,延續了務實、合作創新、以市民為中心的風格,在北部都會區、綠色金融、低空經濟等領域提出新發展定位和思路,展現了特區政府鞏固優勢、推進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決心。本次報告延續了前兩份報告的改革導向,通過設定績效指標、推進政策創新,確保成果落地。
1.服務國家戰略,與國家發展同頻
施政報告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從多方面推動香港強化自身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完善安全立法、改革治理架構、深化大灣區合作、推進機制創新,著眼香港在金融、科技和人才聚集地的作用,強化與國家創新體系融合。完善新型工業發展策略和體制建設,以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實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堅定承諾保障國家安全與維護社會穩定。施政報告明確指出,特區政府已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本地立法,并制定《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與《香港國安法》相輔相成,進一步完善了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后的首份施政報告,展現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完善法律框架、融入國家發展的決心。
二是積極回應習近平主席的“四點希望”。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的講話中,對香港提出了“四點希望”,即推動改革創新、強化治理能力、增強民生福祉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對此,施政報告作出積極回應,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包括加強政府治理、深化經濟改革和優化民生服務。具體來說,政府通過架構改革,增設三位副司長以強化領導和跨部門協調,并設立副司長主導的專班,提升執行效率,確保政策高效落實。此外,還改革了《公務員守則》,明確公務員的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建立“全政府動員”機制,提高應對大型事故的能力。同時,創新推出“簡約公屋”計劃,縮減公屋輪候時間緩解住房短缺問題。通過輸入醫護人員和改革藥品審批制度等多項民生政策,進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三是響應國家對香港的要求。強調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發展為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國家儲備人才對內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對外以人才強化國家與世界的聯系。施政報告中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設立“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以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專業人士到香港工作和定居。快速引進具有創新科技、金融、專業服務等領域專長的人才,為香港的經濟和技術發展提供動力。
四是深化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動大灣區城市間的深度合作和互聯互通。報告有四十多處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具體舉措包括強化深港合作,推進河套地區創新科技園的建設,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和物流網絡的協同發展。此外,香港將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科技、物流、金融和法律等領域深化合作。在河套地區打造創新科技園區并設立試驗區,為政策和制度創新提供平臺,促進科技企業的落戶和成長。推動數據跨境流動,特區政府正與廣東省商討在大灣區以先行先試方式,簡化內地個人數據流動到香港的合規安排,便利大灣區金融、醫療等跨境服務等。
2.深化區域合作,大灣區發展共振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施政報告指出,香港一直是積極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得益者。對此,重點項目指標中明確提及“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圍繞建立灣區平臺、設立灣區標準、拓展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新路徑。
一是戰略升級——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施政報告將北部都會區定位為香港發展的新引擎,預留至少80公頃土地用于北都大學教育城的建設,并計劃在2026年上半年公布其概念發展綱要。此外,施政報告也提到將在今年內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特區政府還將深入探討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創新便利措施,例如:為港深兩地園區的特定人員提供便捷通關;利用無人機低空運輸,促進物資跨境流動;以及為落戶香港園區的內地企業提供跨境資金調撥便利等。
二是鞏固核心優勢——金融與貿易物流。在金融領域,深化跨境人民幣業務合作,強化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并與深圳共同推動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提升跨境金融產品的流通性和交易效率。同時,加強綠色金融合作,推動綠色債券發行和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促進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
在貿易和物流方面,香港將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建現代物流網絡,規劃發展洪水橋和廈村等新物流區域,加強與粵西及周邊地區的物流合作,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的優勢擴大貨物中轉能力。此外,推動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在大灣區內試行跨境數據流通便利化,助力香港成為跨境電商的物流配送中心及全球數字貿易樞紐。
三是產業拓新——低空經濟、文旅產業。報告首次提出發展低空經濟的具體計劃,計劃在大灣區內試點無人機和低空空域交通應用,覆蓋救援、測繪、貨物運輸等多種用途。為推動這一新經濟領域的發展,香港將設立“低空經濟工作組”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加快行業規范化和規模化進程。此外,香港將大力推動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包括新能源、生命健康科技及航天科技等領域,并計劃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和新的InnoHK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科研轉化,為深港合作提供更多契機。
在文化和旅游領域,香港特區政府的文體旅局將推出沙頭角文化生態旅游路線產品。保安局計劃在今年內將沙頭角開放計劃的每日旅游限額提升至3000人,并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試行“無感”通行方式,方便中英街的居民和工作人員通行。此外,還將研究相關技術的應用,以支持未來中英街的旅游發展規劃。
四是機制創新——人才輸入、空港中心。為加強人才輸入,施政報告提出延長香港高校大灣區校園畢業生納入“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試行時間,為期兩年。同時,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大學名單,新增13所海內外頂尖大學,使總數達到198所,并將計劃內高收入人才的首個簽證期限由兩年延長至三年。為促進人才資源共享,香港與深圳將開展多層次的人才交流合作,包括公務員、科技人才和高端金融人才的互換與培訓項目。施政報告特別提到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作為合作機制的示范項目,香港與東莞市政府攜手推進其長期發展。通過將香港的航空物流優勢與內地的土地和人力資源相結合,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縮短貨物處理時間,實現資源互補和效率提升,鞏固香港在區域物流中的樞紐地位。
五是“協同”發展——社會民生服務。施政報告以“協同”思維,推動深港在社會民生服務領域的合作。提到深港兩地將共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基礎設施的協同開發,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此外,香港與深圳合作建設臨床試驗平臺,整合兩地的醫療資源和創新藥物審批機制,加快生物醫藥技術的研發和新藥的審批上市進程。在高等教育和創科合作方面,鼓勵深港高校攜手建立合作研究項目。例如,在河套地區設立聯合實驗室,聚焦高科技和基礎科研領域的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創新技術的應用,為兩地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持。施政報告還進一步提出,通過設立資金支持和引導計劃,鼓勵更多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合作,加速區域內科技和人才的協同發展。
當期來看,香港經濟上半年保持穩健增長,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于第1季及第2季分別按年增長2.8%及3.3%。訪港旅客數量同比增長64.2%,恢復至2019年同期六成。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同比增加52.8%,金融市場活力增強,港股IPO數量與去年持平,外匯基金實現1040億港元盈利,保持高流動性。在“撤辣”政策刺激下,樓市回暖。
然而,全球高通脹和加息等外部因素仍構成挑戰。施政報告針對香港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圍繞二十七項要點,涵蓋教育、經濟、房產、民生等領域,全方位推動發展。通過引進高端人才、擴展教育資源、推動創新科技和產業升級,提升市民生活質量,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特區政府將加強人才引進、本地培訓、發展旅游業及招商引資,推動多元產業發展。中長期來看,以“北部都會區”為發展引擎,通過基建投資擴大經濟容量,提出了一系列增強經濟動能、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措施,并以“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為藍圖,引領香港邁向新高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