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金融領域最高規格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從戰略全局,為當前和下一個時期金融工作“定調”,并作出了相關部署。會議首次提出“建設金融強國”要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與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政策論述一脈相承。近年來,深圳圍繞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前瞻謀劃和密集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從實施“金融+”戰略到發布金融支持科技創新“20條”,不斷構建與科技進步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體系,在做好科技金融“深圳文章”上已按下了“升級鍵”。
一、從“三大邏輯”理解深圳科技金融發展意義
對深圳而言,聚焦金融服務短板弱項,開展科技金融先行示范,推動金融體系更好適應科技創新需求,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是落實科技強國戰略的必要性。第四次科技革命臨近奇點,中美大國科技競爭持續激化,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更要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科技創新領域,形成領軍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專精特新企業“競相涌現”的創新格局。
二是開展科創金改試驗的緊迫性。2021年以來,由人民銀行牽頭多部委先后批準濟南、長三角九市和北京中關村從三個層面創建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深圳作為全國創新領先者和改革先行者,具有迫切需求加快探索科技金融發展創新路徑,爭取更多引領性重大改革和政策突破。
三是滿足創新主體需求的可行性。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破萬億元,“6個90%”企業創新特色突出,專利授權量、商標注冊量、商事主體密度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需要以科技金融為引領,開啟金融賦能科創中心建設“第二曲線”。
二、從“四大維度”評價深圳科技金融發展成效
根據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編制發布“中國城市科創金融指數”(CCSTFI)[1],2023年深圳科創金融綜合指數得分120.72,高于100景氣度分界線,排名全國主要城市首位,各分項均展現領先優勢。
一是科技金融融資分項排名全國第三。科技企業未來擴大融資意愿全國第一,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比重和單位GDP科技企業直接融資增量位全國第三,但科技企業對融資便利度和融資成本評價僅全國第17和第11。
二是科技金融投資分項排名全國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和財政科技支出占比全國第二,私募股權投資規模與GDP之比全國第四,科技企業未來擴大投資意愿居全國第五。
三是科技金融績效分項排名全國第二。單位GDP科技企業上市數和科技企業總市值全國第一,單位人口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全國第三,但單位人口SCI論文發表數僅全國第18。
四是科技金融政策分項排名全國第一。科技企業對科技金融創新氛圍和發展潛力評價全國第二,但對科技金融政策支持評價僅全國第13,單位人口國家級創新載體數僅全國第9。
表 深圳科技金融主要指標數值及排名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科創金融指數(CCSTFI)
三、從“三大矛盾”定位深圳科技金融發展方向
科技與金融相互支持、互促循環,但又遵循不同運行邏輯,不能一味追求創新而不顧金融規律,需要挖掘二者之間的深層次矛盾,尋求風險收益相匹配的長效機制。
一是科技路線“不確定性”與金融逐利“確定性”之間的矛盾。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大、轉化難,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不確定性強,常常難以跨過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魔鬼之河”,從應用研究到產業化“死亡之谷”,從產業化到商業化“達爾文之海”,與金融資本逐利的風險審慎偏好存在錯位。
二是科技研發“長周期”與金融信貸“短周期”之間的矛盾。科技創新具有長周期屬性,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一般需要遠高于傳統產業的成熟周期,而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金融體系更加注重當期現金流指標,與科技創新的資金期限需求不盡匹配。
三是科技企業“輕資產”與金融評估“重抵押”之間的矛盾。科技企業大多是中小微企業,主要資產可能為大數據、知識產權、技術算法甚至運營能力,缺少可供抵押的重資產,而傳統銀行機構缺乏針對性授信風險評估手段,無法準確識別科技創新主體的核心價值。
四、從“四大方向”謀劃深圳科技金融發展布局
綜上,深圳科技金融發展已具備良好條件,但仍需進一步探索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的對接方式,釋放“全球創新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疊加聯動效應。
一是加強科技金融組合聯動。按照企業成長和科技創新全周期需求,運用信貸、保險、創投、擔保等金融工具,發揮政府風險補償、金融機構風險分擔機制,構建“商行+投行”“債權+股權”“融資+融智+融物”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二是打造科技金融特色模式。引導金融機構針對“20+8”產業集群、“20+20”產業空間布局,創新專營機構和專職團隊運營模式,制定特色風險管理和激勵考核制度,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服務和鏈式解決方案。
三是優化科技金融公共服務。推動市區兩級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整合升級,加快政務數據面向金融場景有序合規開放,強化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優質企業庫建設對接,讓廣大科技企業經營信息向金融信用信息轉化應用。
四是跳出科創金改市域界限。借鑒長三角九市共同申建科創金改試驗區做法,聯合更多兄弟城市,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整體思考,以深港科創跨境聯動為特色,爭取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授權,創造性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有效機制。
[1] “中國城市科創金融指數”(Chinese Cities' Sci-Tech Finance Index, CCSTFI)CCSTFI由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所團隊編制,是國內首個應用景氣指數原理針對地方科創金融發展狀況開展評估研究的指數。CCSTFI圍繞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相互支持、融合發展的特點,從融資、投資、績效和政策等四個維度設置28項評價指標,綜合評價、深度分析國內36個金融中心城市當前金融服務支持科創事業的能力、成效和趨勢變化,以期成為反映國內科創金融與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晴雨表”和“風向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