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公布了《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大力推進改革創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塑造新的戰略態勢、戰略優勢,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該若干意見在(十六)對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行專門部署,從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到開放合作空間布局、全球招商、一帶一路建設、企業海外布局、人才及創新創業、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國際經貿規則等方面進行部署。
一、怎么理解更高水平開放型新體制?
更高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新體制,關鍵要理解好三個“更”和五個“新”。
(一) 三個“更”
一是更大范圍的開放。優化國內開放布局,區域更均衡;優化“走出去”布局,如“一帶一路”、自貿區戰略等。
二是更寬領域的開放。覆蓋生產、消費、交換、分配等各環節,貨物和服務貿易開放并重。
三是更深層次的開放。更強調“邊境內開放”措施,深入參與國際經貿秩序治理。
(二) 五個“新”
一是外貿外資體制的“新”。深入推進外資體制改革,強化競爭中性、放寬準入業績要求與數量限制等。
二是內外開放一體化體制的“新”。推進“走出去、引進來”雙向開放,推進國際規則國內化,積極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銜接;國內規則一體化,建設統一大市場;國內規則國際化,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構建。
三是邊境和邊境內體制聯動的“新”。繼續深入推進從以市場準入為核心的“第一代”開放即邊境上措施的同時,強化以國內協同改革、規制融合為核心的“第二代”開放政策,加快邊境后規則事項的改革創新。
四是開放格局體制的“新”。對外繼續擴大開放合作,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化;對內構建均衡開放格局,加快對市場的開放,推進所有制中性,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五是開放與安全統籌體制的“新”。既“放得開”,又“管得住”,構建“因區因城施策”開放策略;健全安全防范保障體系,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科技糧食安全等。
二、 面臨的國內外形勢
(一)國際形勢
一是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格局平衡是長期趨向,但中短期內將會遭遇“逆流”。 經濟全球化仍將繼續推進。但發貿易保護主義、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等,使得中短期內將呈“逆全球化”趨勢。
二是國際經貿治理長期趨向完善以及多邊、區域化并行,但區域化將成為主導模式。長期來看WTO多邊治理仍是解決全球問題關鍵一環,但各國紛紛參與到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談判中,推進區域化。
(二)國內形勢
一是開放國策仍將深入推進,但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成為重要方向。當下,國內要素稟賦結構發生變化,推動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任務緊迫,通過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自主開放,鼓勵創新、提高制度話語權等,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已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方向。
二是我國將繼續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但更加強調統籌開放和安全、統籌內外以及制度型開放。開放不止步,高水平推進對外開放,但更強調開放與安全的統籌、 更加強調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并行,更強調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動制度型開放。
三、廣東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礎與問題
(一)發展基礎
一是開放布局平臺持續優化,開放格局日趨均衡合理。開放布局方面,廣東與“一帶一路”開放合作歷久彌新,同時不斷加強歐美、東盟、非洲、拉美、南太島國國際交流合作。深入推進“雙區”建設,持續優化泛珠及省內合作機制。開放平臺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雙合作區”及南沙改革創新成績斐然,經開區、高新區、海關特殊監管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等各大平臺等體系完善,布局合理。
二是“五外聯動”效應逐步釋放,開放型經濟發展要素保障體制機制持續改革創新。“五外聯動”方面,廣東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貿易方式與進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服務貿易優勢顯著,外貿新業態快速發展。雙向投資水平不斷提升,外商投資管理體制與營商環境逐步完善,利用外資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境外投融資體制持續完善,對外投資更趨健康理性。外包、外經、外智發展態勢良好;要素保障體制機制持續改革方面,金融改革開放不斷走實向深,科技要素國際化流動日趨順暢,人才要素開放力度不斷提升,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強力破冰。
(二)面臨問題
一是開放布局與平有待優化,開放格局仍需完善提升。開放布局方面,相比長三角成熟的協同發展機制,廣東參與泛珠合作有待加強,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與機制仍需加強,省內珠三角與非珠、珠江東西兩岸、大灣區南北開放發展仍有待平衡。開放平臺方面,廣東服務“一帶一路”境外平臺數量與質量有待提升,各大平臺開放力度有待加大,平臺聯動的體制機制建設急需加強。
二是“五外聯動”效應有待強化,開放型經濟發展要素保障體制改革創新仍需深化。“五外聯動”方面,廣東促進“五外聯動”體制機制與營商環境建設有待優化,先發優勢逐漸減弱。外貿依存度較高,貿易強省建設有待深入。“走出去”服務水平有待提升,對外直接投資優勢正在縮小。要素保障體制改革創新方面,金融開放力度有待加大,粵港澳金融對接等有待進一步融合。科技要素流通不暢,相關標準成果與港澳及國際存在差異。人才簽證管理和服務、職業資格互認等有待加強。政府及行業數據開放程度仍然較低,數據跨境流動尚不成熟,數據確權、定價等機制尚不完善。
四、廣東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策建議
(一)總體思路上,突出四個強化。
強化體制構建的集成性和精準性。發揮好廣東體制改革的先發優勢,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強化開放型體制構建的集成性、系統性。
強化開放平臺的引領性和特色性。突出廣東自貿試驗區以及橫琴前海雙合作區及南沙的引領性功能,將功能定位、戰略目標與實施路徑、體制創新精準耦合、加速推進。
強化改革自主權和中央賦能。 爭取中央授權,賦予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改革創新自主權,突破傳統影響集成性、系統性制度創新的條塊體制桎梏。
強化開放體制設計的有序性和安全性。統籌開放與安全,加大全面擴大開放的同時,對敏感領域、焦點問題開放的有序推進,突出開放平臺的壓力測試功能。
(二)突出更大范圍,依托大交通優化開放布局,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撐區
依托機場群、港口群、軌道、大橋等重大基礎設施集群,發揮好“內暢外聯”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及其帶來的“巨大客貨流量”,積極優化對內對外開放布局。對外深入參與“—帶一路”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國際產能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開放合作;對內以“一核一帶一區”為統領,率先推進灣區軟硬聯通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區域市場,以汕頭、湛江為牽引推進沿海經濟帶形成開放前沿,推動粵北生態區特色化開發開放。
(三)突出更寬領域,持續深化商品、服務和各類生產要素開放體制。
推動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使各領域開放形成協同效應,更好地發展和積聚全省經濟新動能。貨物貿易開放方面,提高貨物貿易便利化水平,推進單一窗口、簡化通關流程等“軟實力”建設,同時推進“海陸空鐵”立體多式聯運、國際綜合物流大通道等“硬實力”的發展。服務貿易開放方面,有序擴大開放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穩步推進擴大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加快服務外包轉型升級等。資本開放方面,探索進一步放寬金融市場準入門檻,推進跨境資金流動便利和外商投資服務便利;提升全球資產管理能力等。人才開放方面,推進以“單一窗口+一站服務”為核心的人才出入境便利;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評價、考核、科研資助和管理制度等。科技開放方面,探索科研人員+科研物資+科研資金等自由流動,完善與國際高標準接軌的科研項目管理機制,高標準建設技術交易市場;深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等。數據開放方面,率先推進科研數據自由流動,開展數字貿易創新試點,積極掌握下一階段數字經濟規則升級的話語權等。
(四)突出更深層次,聚焦邊境內措施,在全球應用場景下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
一方面,在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上發揮港澳“超級聯系人”作用,深化與港澳在金融、科創、人才等方面的規則銜接與機制協同。另一方面,結合國際元素,依托“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推動規則和標準的對外輸出,依托RCEP開展“數字+”領域的小切口、大格局創新,探索參與發達經濟體市場競爭提升制度話語能力,積極測試CPTPP與DEPA等規則加快高標準規則吸收轉換等。
(五)以平臺為支撐,強化對外開放窗口示范作用。
以廣東自貿試驗區與橫琴前海雙合作區及南沙建設等功能區為引領,聯動經開區、高新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等,新增和優化開放功能平臺布局,發揮各自優勢率先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針對特定行業領域和特定群體進行開放的壓力測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開放創新經驗。
(六)以統籌好開放與安全,構建保障體系
既要做到“放得開”,加快構建“因區因業施策”的開放體系,在不同行業領域,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實施“差異化開放”策略;又要做到“管的住”,率先健全安全保障體系,包括資金、數據信息、金融、科技、糧食、產業鏈等安全防機制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