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 EXPLORER NO.1”(比亞迪“開拓者1號”)滾裝船抵達深圳港小漠國際物流港。新華社發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202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2.96萬億美元,連續七年排名全球前三。在全球價值鏈重構、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當下,單純依靠規模擴張的“走出去”模式已顯露疲態,而如何真正實現“融進去”、在異國土壤中扎根生長成為破局關鍵。
當前中國企業正站在出海3.0時代的門檻上,唯有通過戰略升維,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開辟新局。
一、中國企業出海的三代進化史?
21世紀初,中國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制造業集聚效應,開啟了以商品出口為核心的出海1.0時代。義烏的小商品、溫州的打火機、珠三角的家電,通過集裝箱貨輪涌入全球市場。這一時期,企業追求的是“薄利多銷”的生存邏輯,中國通過規模效應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暴露出該模式的系統性風險。當國際市場需求驟降,過度依賴價格競爭的企業既缺乏品牌溢價,又難以抵御貿易壁壘的沖擊。
2010年代,我國企業出海進入了2.0時代,國內產能過剩壓力驅動資本出海浪潮。吉利并購沃爾沃、海爾整合GE家電等案例背后,?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躍居全球第二,跨國并購交易額突破千億美元。但案例研究顯示,?某家電巨頭因文化沖突引發管理層震蕩,某礦業企業陷入跨國環保訴訟泥潭,印證了哈佛商學院論斷:“資本預算可以量化礦藏儲量,但永遠測算不清文化摩擦系數。”
3.0時代則始于2020年,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變局倒逼中國企業重構全球化路徑。新一代出海者不再滿足于商品出口或資產并購,而是致力于構建共生共榮的本地生態。SHEIN通過在美國市場打造的“柔性供應鏈+本土設計師”模式將產品迭代周期壓縮至7天,寧德時代在德國建立聯合實驗室攻克固態電池技術,傳音手機為非洲市場定制深膚色影像算法。這些實踐標志著中國企業開始從參與者向共建者轉變。
//2024年12月3日在德國杜伊斯堡市DIT場站拍攝的第10萬列中歐班列。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二、出海3.0時代的三重挑戰
在出海3.0時代,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已從早期的“水土不服”升級為更深層的“制度摩擦”。
一是地緣政治方面,TikTok在美業務剝離、華為5G遭歐洲多國禁用,表面是技術安全之爭,實則是數字主權的博弈。2023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同比下降27%,而歐盟外資審案數量在過去五年增長了3倍。這種非市場化的壓力考驗著中國企業的戰略韌性。
二是?新興市場方面,印尼某中資工廠因未遵守當地宗教節日休假規定引發大規模罷工事件凸顯文化融合的隱性壁壘。對我國企業而言,法律合規僅是底線要求,文化價值觀共振才是深度融入的關鍵。
三是?供應鏈方面,美歐推動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汽車、半導體、醫藥等關鍵行業被要求回歸本土或盟友圈,這對習慣了長供應鏈模式的中國企業構成嚴峻挑戰。比亞迪在泰國建立電動車全產業鏈基地的選擇,既規避了東盟國家的關稅壁壘,又通過本地化生產融入區域供應鏈網絡,為應對“短鏈化”趨勢提供了啟示。
三、戰略升維的四個實施路徑
面對3.0時代的挑戰,中國企業需要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在四個維度實現戰略躍遷。
一是?本地化層面,需構建利益共享的生態系統。比如,聯想集團組建40%外籍高管團隊實現決策全球化、大疆創新在墨西哥設立聯合研發中心,?證明深度本地化需構建利益共享生態?。
二是?合規層面,需建立“法律-ESG-地緣政治”三層防線。比如,運用歐盟CBAM碳關稅實時測算等AI工具實時監測政策變動,將合規管理從成本中心轉化為競爭優勢?。
三是?技術層面,需爭取技術話語權。當中國光伏企業主導制定國際綠色電力認證標準、華為的5G專利成為行業技術路標,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正從技術跟隨者升級為規則制定者。未來,企業應通過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平臺爭取技術話語權。
四是品牌層面,需推動品牌價值共創。傳音手機在非洲贊助青少年編程大賽、培養出首批本土移動應用開發者的實踐證明,當品牌敘事從“產品輸出”轉向“價值共創”,才能真正突破文化信任壁壘?。
四、政策賦能構建企業出海新生態?
企業的戰略升維離不開系統性支持,政府和社會力量需在三個層面構建護航機制。
首先,搭建“一帶一路”合規數據庫,整合東道國法律、文化、稅務數據,為企業提供精準導航。數據庫建設可引入AI動態監測系統,實時抓取東道國的政策變動,結合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可追溯驗證,為企業提供“法律合規+文化適配”雙軌導航?。
其次,推動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聯合出海”,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組團投資,降低單個企業的風險敞口。這種生態化出海不僅降低個體企業的試錯成本,更能形成技術標準、數據接口、服務規范的統一輸出,增強中國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最后,加強國際標準對接,支持企業參與全球技術規則制定,將“中國方案”轉化為國際標準,將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作戰”。
結語:全球化沒有終點,只有連續的革命?
中國企業出海正在從單一產品出口轉向產業鏈整體布局,從搶占市場份額升級為與當地共同發展。這種轉型無法快速達成,企業必須放眼長期的“墾荒耕作”。當前國際競爭中,單純依靠規模擴張的企業逐漸失去優勢,只有深度融入當地經濟生態、實現多方共贏的企業才能持續發展。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樊綱曾在多個場合強調,企業出海不僅是短期市場拓展行為,更需注重長期視角下的技術標準輸出與治理能力培育,將中國企業的工程能力轉化為全球產業鏈治理能力?。在許多中國企業已經成功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的如今,企業出海的重中之重是從技術、制度和文化方面全方位融入本地。我們用了二十年學會“走出去”,現在要用未來二十年學會“留下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