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賀一誠等嘉賓主持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及澳門碳中和研究院的揭牌儀式。(來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開業典禮10月30日在澳門舉行。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呂玉印、外交部駐澳門公署特派員劉顯法、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虞鋒共同為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下稱澳碳所)揭牌。據人民網報道,澳碳所是中國唯一一家由社會資本牽頭設立于境外且獨立專業的碳交易所,是中國唯一一家提供覆蓋全球的高質量標準化碳信用合約的交易所,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專注碳和綠色能源等數字化管理解決方案的交易所。
一,背景:成立國際碳交所,充分揭示我國真實碳價水平及減碳信息,加快我國自身減碳減排進程
(一)歐盟已在全球碳定價權上占得先機,正在對我國外貿產業形成新的貿易壁壘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碳關稅,CBAM)已進入過渡期,將試運行至2025年底。世界銀行《2024年碳定價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碳收入達到創紀錄的1040億美元,其中歐盟占全球直接碳定價總收入的43%,碳交易壟斷地位明顯。歐盟碳關稅引起了發達國家組建碳關稅聯盟的“蝴蝶效應”,一旦形成“歐盟+G7”的“氣候俱樂部”,無疑將成為足以影響世界經貿發展的強大綠色貿易壁壘。當前,我國出口歐盟的中間產品中80%的碳排放來自金屬、化學品和非金屬礦物,均屬高碳排放行業,納入碳關稅必會對全國相關產業和外貿經濟產生較大影響。
(二)我國碳價格和全球碳市場存在較大差距,需建立有效市場來體現真實碳價水平
根據歐盟碳關稅相關要求,若生產地碳價低于歐盟市場,則需要購買CBAM證書進行差價補足。2024年以來,隨著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以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發布,全國碳市場CEA(碳排放配額)價格上漲至人民幣90元/噸以上的新高水平。但與歐盟碳市場常年保持的60歐元/噸以上對比,我國碳價格仍存在較大差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三級碳底價建議,我國2030年適用50美元/噸的碳下限目標,這對我國碳市場提高價格指標帶來諸多挑戰。
我國目前的碳價水平,缺失了兩大重要成本因素。一是企業間接減碳成本未體現。我國企業由于減碳所付出的間接成本無法完全體現,如減碳的科技研發投入、化石燃料附加稅等,使我國碳定價與國際計算體系不匹配。二是政府減碳成本未體現。為實現“雙碳”目標,我國政府通過大量直接投資及稅費補貼政策支持企業降碳,但這些尚未體現于國內碳市場價格體系中。
對此,建立健全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機制,通過國際化市場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不利于我國的碳價格扭曲,可以有效彰顯我國企業及政府的減碳貢獻,使我國碳市場能夠真實反映碳價水平。
(三)考慮很多企業在場外進行碳交易,建立國際碳交易所可以降低碳交易資金外流及碳泄漏風險
由于國內碳交易市場碳價偏低,導致我國一些企業以國際碳信用機制測算碳信用額,并以低于國際碳交易市場價格出售給國外碳交易機構或第三方中介機構,而外國高碳企業或國際出口企業則以低廉的碳價購買本屬于我國的碳信用額,不僅可從國內外碳價差中獲利,而且可能會把高碳排放項目布局我國,進而導致我國“碳泄漏”風險升高。而與此同時,我國出口企業則為滿足進口國減碳要求,只能通過場外交易的方式購買國際碳排放配額或支付相應國家的碳關稅。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已在新加坡國際碳市場(Climate Impact X,CIX)交易,導致我國碳交易資金外流。
澳碳所的成立有助于國內外碳交易體系接軌,可以推動交易標準化、提高市場透明度,將更多碳交易資金引到國內。更重要的是,依托這一基礎設施,將加快我國碳交易統一大市場建設和自身的減碳減排進程。
二,意義:成立澳碳所,高效發揮澳門獨特優勢,打造我國與國際對接的新窗口
(一)澳門具有與歐盟交流的獨特優勢,還有自由港政策優勢,可作為與國際碳市場對接的有利突破口
一是澳門具有與歐盟交流的獨特優勢。澳門法律體系與歐盟27國類似,且澳門已和8個葡語系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關系,其特色是不可替代的。在澳門建立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可以發揮澳門海上絲綢之路紐帶功能,通過澳門與歐洲、葡語國家既有金融服務平臺進行聯系,推動澳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率先高度開放,實現與海外碳交易市場聯動。二是澳門具有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的優勢。澳門長期以來實行自由貿易、低稅率政策,資金自由進出,無外匯管制,為澳碳所發展綠色金融提供了保障。澳碳所掛牌當日就完成了全球5個國家、共計87萬多噸的碳信用產品交易,掛牌的碳信用涉及風電、林業、節能爐灶、凈水、秸稈及固體廢棄物處理等7個領域,其中有3個項目符合澳碳所標準碳信用市場(SCM)現貨精選原則。
(二)澳碳所的成立有助于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首先,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可望成為澳門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澳門依托碳排放權交易,可以拓展相關的金融服務、商務服務,如碳資產的管理、交易和咨詢。這不僅能夠提高澳門在國際經貿市場上的影響力,落實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還可借此實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次,通過澳碳所,可與全球碳市場進行對接,引進低碳技術和相關人才,促進本地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第三,澳碳所的建立,也將有助于提升澳門在國際上環境保護影響力、綠色文化軟實力。
三,展望:依托澳碳所,建立全覆蓋、可核查的碳排放指標體系,為國際接軌提供關鍵制度供給
(一)逐步拓展碳交易市場覆蓋范圍,優化配額分配機制
國際主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均以“總量控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為核心機制,通過建立碳排放配額供求關系形成市場碳價。No cap,no trade,沒有指標、沒有限額,就不可能有交易。國際成熟的碳市場都在不斷豐富行業覆蓋范圍和交易產品類型,這也是完善碳市場機制、發現合理碳價、提高碳市場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歐盟碳關稅初期覆蓋水泥、電力、化肥、鋼鐵、鋁和氫六大行業,未來可能向部分原材料和下游產品拓展。目前,中國、印尼等少數碳市場只納入了電力及垂直行業,交易主體相對單一,不利于合理碳價的發現。
澳碳所的建立,有望加快推動我國碳市場覆蓋行業擴容,豐富市場交易主體類型,逐步實現行業全覆蓋,提升碳價格發現功能。借鑒歐盟碳市場交易經驗,需加快研究市場配額分配和交易機制的創新模式,形成符合我國現實的配額有償分配和拍賣機制,保障澳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暢運行。
(二)推動碳核查體系的國際對接,服務澳門和國家綠色低碳發展
歐盟碳核查制度要求采用第三方驗證機制,通過獨立的審核來驗證成員國和相關部門的報告。我國碳核查市場中的核查機構能力參差不齊,國際碳核查第三方機構很少進入國內市場,使得我國碳核查數據的準確性、透明度很難得到歐盟認可。國際碳排放核查方法體系和數據庫建設體系的話語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基于目前的碳核查國際標準體系,國際機構對我國碳排放量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不利于我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利用公平原則爭取更大空間。
以澳碳所作為切入點,可以改善我國碳排放核查機制,通過開發更多行業碳核算方法,形成國際層面認可的重點行業碳核算方法學。同時,引進歐洲知名涉碳機構落地澳門,便于中國企業就近開展產品碳核查、碳足跡等認證,進而與國際接軌。
未來,澳碳所將充分利用澳門優勢,成為聯通中外的重要紐帶,助力提升我國在國際碳排放權市場上的影響力,為澳門和國家綠色低碳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封面圖為澳門西灣湖一帶景色。(新華社發 梁建華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