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經濟的“壓艙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經濟總量持續上升,發展模式也在不斷演變。2002年,我國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從那時起,工業增加值從2002年的45935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99103億元,總量在21年間增加了約8.7倍。我國也實現了從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逐漸轉變,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工業發展模式逐步從依賴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外延擴張發展,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信息化、綠色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轉變。這一轉型不僅提升了工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也推動了我國工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持續上升。
一,我國政府關于新型工業化提法的演變
2002年,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這一概念,明確強調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這一戰略通過高科技和創新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尤其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尋求更高效、更綠色的路徑。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標志著中國工業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反映出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及對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2007年,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提出通過信息技術促進傳統工業的現代化。此時,中國經濟正經歷快速增長與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的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將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深度融合,提升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這一階段的新型工業化強調了信息化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的重要性,進一步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現代化進程。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促進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深度融合,推動多領域協同發展。面對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加劇以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整合資源,促進各領域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夯實工業化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這標志著我國工業發展從單一領域的技術進步,向系統性、全局性綜合發展轉變,注重通過多領域的協同效應提高整體經濟發展質量,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
2017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更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強調要強化政府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要求中國在發展模式上實現深刻轉變,推動產業鏈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四化”同步實現,實現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提升的全面轉型,為進一步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明確方向。
2022年,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標志著我國從傳統工業化向現代工業體系的轉變已經進入關鍵階段。此次提出的戰略目標更加注重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強調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此時,經濟發展重心進一步向實體經濟傾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增強以及基礎設施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的推進,成為支撐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2024年,二十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重點是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減少能耗,同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現制造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我國制造業的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二,新型工業化區別于傳統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是在傳統工業化基礎上的延續和升級。吸取傳統工業化的經驗教訓,同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調整和轉型。新型工業化繼承了傳統工業化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積累,在發展方向和策略上進行了深刻變革。新型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在發展路徑上存在明顯區別。傳統工業化主要以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為核心,發展模式相對粗放,依靠大規模投入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和資源來推動經濟增長。這種模式雖然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往往忽視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導致高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相比之下,新型工業化,一是更加注重質量提升、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它不再單純追求數量的增長,而是將高質量、高效率和可持續性作為發展的關鍵目標。二是強調技術進步和創新引領,通過引入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先進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從而提升整體經濟的競爭力。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增強了產品的附加值,使得產業鏈逐步向高端延伸。三是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致力于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高效利用資源、減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排放,新型工業化實現了工業生產的生態化轉型。四是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追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力圖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三,新型工業化內涵是什么?
新型工業化不僅是工業發展的逐步演進,更是我國工業發展的核心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弊?002年我國政府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以來,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我國政府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驅動力、發展方式、方向和終極目標上逐步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其核心特征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智能化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
首先,技術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引擎。新型工業化通過前沿科技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要求企業不斷在技術、產品和服務上推陳出新,以應對市場變化。
其次,綠色發展是新型工業化的關鍵。面對全球資源緊缺和環境挑戰,新型工業化強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并重。通過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新型工業化致力于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這一發展模式不僅是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也符合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
再次,智能化轉型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推動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數字化,提升生產效率與靈活性。智能化不僅能夠提升制造業的效率,還能促進全產業鏈的協同與優化,實現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推動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通過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實現全鏈條和全價值鏈的提升,促進產業的整體升級。
最后,產業結構優化是新型工業化的終極目標。通過技術創新與智能化轉型,傳統制造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推動從機械制造向先進裝備制造和智能硬件的演進。此外,新興產業如生物技術、數字經濟的發展,也為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新型工業化通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不僅提升了國內經濟的競爭力,還進一步增強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實現了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封面圖來自《求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