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位列今年政府十大工作的第一位。作為中國工業增加值及工業總產值均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在“20+8”中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已經深入布局。對標紐約及倫敦發展情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深圳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建成全球標桿城市的關鍵一步。
一、全球城市紐約、倫敦已在科技產業發展上一路“狂飆”
“全球城市”是現今在全球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導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國際大都市,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最高形態,代表著城市在全球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影響力。紐約和倫敦作為世界公認的“全球城市”均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點。
一是紐約、倫敦的科技行業增幅遠超其他行業。從2010年以來到2022年,紐約的科技行業產值大幅增長了142%,比紐約的支柱產業金融和保險業(8.4%)快了17倍,比其余重要行業如廣告業(29.7%)快了5倍,比醫療保健業(46.1%)快3倍。從紐約科技行業就業看,從2010年到2022年,紐約市科技行業新增了11.4萬個工作崗位,占同期該市全部就業增長的17%。據《2021年紐約市重要行業》報告數據,2021年紐約科技行業工作者人數已超40萬人,已經成為紐約第一大行業。且科技行業在紐約保持持續增長態勢,自2021年至2023年,紐約市科技行業占了該市全部私營部門就業增長的24%。2022年,英國科技行業的總市值達到了1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三大科技市場。倫敦的科技生態系統輻射了300萬人員工,遍布英國各地。
表1:2021年紐約各行業就業人數及平均年薪排行
//來源:《2021年紐約市重要行業》報告
二是紐約、倫敦五年間科技類獨角獸企業數量大幅“飆升”。據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數據,紐約的獨角獸企業從疫情前2019年的25家,躍升至2020年的85家再躍升至2021年的120家,2022年的126家及2023年的133家,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硅谷。2019年,倫敦的獨角獸企業為深圳的一半,僅9家。2023年倫敦獨角獸創新高,達到46家反超了深圳12家,5年增長超5倍。
圖1: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前三城對比紐約和倫敦獨角獸企業數量
來源:胡潤研究院《2024全球獨角獸榜》、《2023全球獨角獸榜》、《2022年中全球獨角獸榜》、《2021全球獨角獸榜》、《蘇州高新區?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注:2021年取年中排行榜數據。
此外,紐約在科技金融方面位居全球領先地位。2021年美國加密貨幣公司所有風險投資資金中,流向紐約市的公司所占的比例,總投資額達到65億美元,占比達46%。據創業者資訊網站failory數據,2024年紐約有超70%的獨角獸企業與科技相關,且市值最高的10家企業如OpenSea、Digital Currency Group、Chainalysis、Ramp和Fireblocks等均為科技類公司。包含區塊鏈、數字貨幣、金融軟件安全、數字資產交易托管和數字健康等[1]。據創業者資訊網站failory數據,2024年倫敦有超過60%獨角獸企業為科技企業,其中市值排名前7位的均為科技公司,其中6家是科技金融行業,包含區塊鏈、數字支付、移動支付、數字資產平臺、金融大數據和云中立數據中心等[2]。
二、紐約、倫敦已在科技行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蘇州高新區?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曾經提到“北京是全球獨角獸之都,有93家,遠遠超過舊金山的68家,上海以47家排名第三。獨角獸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9個在中國或美國,倫敦是唯一的例外。排名前12的城市中有6個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獨角獸數量都比倫敦多”。然而隨著近年來紐約、倫敦等全球城市深入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科技行業迅猛發展,獨角獸企業數量發生逆轉。
究其原因,一是紐約和倫敦從主要集聚金融人才發展至同時集聚金融及科技人才。2009年,紐約發布《多元化城市: 紐約經濟多樣化項目》,2015年發布的新十年發展規劃《一個新的紐約市: 2014-2025》中,均明確了“全球創新之都”( Global Capital of Innovation) 的城市發展定位。在《紐約2050 總規》中則將紐約形容為科創中心(center of tech innovation)。美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代表企業如谷歌、Facebook、eBay、Twitter、微軟等在2011年前后紛紛在紐約開設大規模的研發中心,目前,紐約市科技工作人員已超40萬,成為市內最大行業。倫敦于2010 年著手實施“迷你硅谷”計劃至今,正在成為世界一流創新中心。在倫敦及周邊輻射區域,聚集了約48.4萬軟件開發人員,強大的高校教育及金融環境,助力倫敦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一路“狂飆”
二是紐約和倫敦已建成了全球科技信息中心,具有卓越的投融資能力。目前,紐約擁有全球第二大創業生態系統,僅次于硅谷。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有大約10000家活躍初創企業。倫敦科技周發布的報告則顯示,2022年,倫敦有價值達1427億美元的科技創業生態系統。擁有約1400家風險投資公司,顯著高于歐洲其他城市。以倫敦獨角獸大幅增加的2021年為例,在2021年前七個月,倫敦的科技初創公司在風險投資中獲得了高達133億美元的投資。報告還顯示,倫敦是世界上獲得融資最佳的城市之一,投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活動(指當地投資者的數量、投資者經驗及其活動水平)也非常高。與其他國際科技中心相比,倫敦的初創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在倫敦初創公司平均種子輪融資額為65.3萬美元,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49.4萬美元?,F時,持續有各類全球投資公司布局金融中心紐約和倫敦,為當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提供充足的資金。2022年,快速增長的英國科技公司繼續以接近歷史最高水平(240 億英鎊)籌集資金,超過法國(118 億英鎊)和德國(91 億英鎊)的總和。這使得過去五年籌集的資金總額接近 1000 億英鎊(970 億英鎊)。
三是紐約和倫敦雄厚的金融基礎助力金融+科技類產業蓬勃發展。根據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5),紐約和倫敦不僅在金融方面優勢明顯,常年位居榜單前二名,在金融科技指數上同樣持續領跑全球。
三、借鑒紐約和倫敦的經驗思考深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之路
作為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肩負著探索現代化發展路徑、引領改革開放的重要使命。其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推動深圳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對深圳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提升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戰略舉措。
(一)從新質生產力視角看深圳建成全球標桿城市的路徑
一是加大全球市場“含深度”。深圳通過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更多的創新技術和產品走向世界,增強其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擦亮“深圳制造”金字招牌。過往,深圳誕生并且扶持了諸多跨國高科技企業,現今,亟需更全面的對標紐約和倫敦等全球城市,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從而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
二是鞏固深圳的“科技標桿”。思考紐約和倫敦在過去10年做對了什么?需堅定不移地舉全市之力發展科技行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提升深圳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國際創新資源向深圳聚集,通過技術合作、成果轉化等方式,推動大灣區、全國乃至全球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搭建深港境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三是給出邁向全球城市的“深圳方案”。深圳堅持“工業立市”,拒絕“產業空心化”,然而深圳轉型的挑戰依然嚴峻。與紐約和倫敦這樣的成熟金融中心不同,深圳的工業基礎雄厚,二產占比高,這為其提供了獨特的優勢和更多的挑戰,科技升級的路徑勢必有別與紐約和倫敦。然而“工業立市”并不等于懈怠服務業乃至金融業的發展,學習紐約倫敦成功經驗,深圳需要在保持制造業優勢的同時,加速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攀升、同時加快金融和其他三產業發展,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這不僅要求深圳在金融和科技等多領域進行“彎道超車”,還要求其在人才吸引、信息流通和科技融資等方面對標紐約和倫敦建立優勢。因此,在產業向更高附加值艱難攀升的過程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深圳將自身制造業向高新科技產業升級的絕佳方案。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深圳吃透內生性產業升級所帶來的所有好處,同時補足自身三產較弱的短板。這一方案不僅適用于深圳,也可為其他制造業高占比的中國城市的轉型升級提供借鑒。
(二)從新質生產力視角看深圳建成全球標桿城市仍需補齊的短板
紐約和倫敦的經驗表明,現時的全球城市已經不單是擁有全球頂尖的生產者服務業,同樣也擁有領跑全球的科技產業,在科技人才、科技信息流通性和科技產業融資方面均有強勁競爭力。與紐約和倫敦相比,深圳在科技人才、科技信息流通性和科技產業融資方面均有待提升。
一是需要加大科技人才培養與吸引力度。建立國際化的科研教育環境:堅持與世界級大學合作,引進高質量的科技教育資源,提供國際化的課程和研究項目。優化人才引進政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條件、稅收優惠和生活配套,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
二是需要快速提升科技信息的流通性。加強國際合作:持續與全球科技中心建立合作關系,促進科技知識和信息的交流。發展國際化的高科技產業園區:打造具有高度國際視野的集研發、孵化、加速器等于一體的科技園區,形成創新聚集效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簡化企業注冊和運營流程,降低創業門檻。對重點領域提供更多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等,普及政策惠力度,鼓勵創新和創業。
三是科技產業融資渠道拓展。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從金融口去支持科技企業成長。建立風險投資生態:吸引和培育風險投資機構,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管理經驗。提供更多融資渠道,支持民營企業成長。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定制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等,建設對民營經濟友好之城。
[1] 來源:The 112 Unicorns Founded in New York (2024) (failory.com)
[2] 來源:The 39 Unicorns Founded in London (2024) (failory.com)
(62)
本項目對中國(廣東)自貿試驗區和東莞濱海灣新區的發展情況進行了研究,指出東莞濱海灣新區的優勢和不足,從產業對接、空間對接、設施對接、制度對接等維度進行建議,為東莞濱海灣新區爭建中國(廣東)自貿試驗區特色發展片區或拓展區提供決策參考。
閱讀全文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憑借多年在經濟特區以及工業園區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研究經驗,已為埃塞俄比亞、剛果(布)、毛里求斯、肯尼亞、印度、斯里蘭卡、白俄羅斯、密克羅尼西亞等國家特殊經濟區的立法、規劃、建設提供咨詢,輸出中國經濟特區發展經驗,同時積極推動中國企業從海外園區工程建設,向投、建、管、運全鏈條服務轉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