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興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公共經濟研究所
近日,《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出臺,進一步界定了深圳都市圈的范圍,主要包括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東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惠州中心區成為深圳都市圈“一主兩副”核心區的“兩副”之一,是既“雙區”建設之后,惠州市迎來的又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惠州“融深融灣”將駛入高速車道。
一、惠深合作現狀
一是惠州區位優勢獨特。惠州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東岸,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與廣州、深圳、東莞相鄰,與香港隔海相望,擁有“海陸空鐵”立體交通網絡,已經逐步形成了“深莞惠1小時經濟圈”。隨著惠州市“豐”字交通建設,將進一步拉近與深圳都市圈核心區域的空間距離,促進惠州與深圳的全方位融合發展。
二是惠深合作基礎牢固。深惠已經形成了“前店+后廠”“總部+制造”的產業分工格局,惠州產業已經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體系。根據《惠州融深融灣行動企業問卷調查》顯示,企業主要將生產基地布局在惠州,產業鏈上游配套環節約19%布局在深圳,產業鏈下游的產品和服務則有17%位于深圳。深惠合作主要聚焦在銷售渠道、人才合作、產業化合作以及研發合作等領域,其中,銷售和人才合作占比約為50%,產業化合作和研發合作占比約為27%。
三是惠州加快推進融深融灣。近幾年惠州市搶抓“雙區”建設機遇,出臺系列文件,加快了深度融深融灣的步伐。市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機遇,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度融深融灣,縱深推進改革開放,強化與廣深莞協同聯動,加強與港澳合作交流,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
二、未來惠深合作發展著力點
以交通為先導,以產業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以服務為保障,不斷深化與深圳全方位、各領域的合作,打造“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的發展模式,努力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一)加快交通“一體化”發展
一是融入深圳都市圈“三橫四縱”綜合交通網絡格局。強化大灣區東部樞紐門戶地位,加快推進惠州市“豐”字交通主框架,完善“五橫五縱”骨干快速路網建設,構建主城區“兩環十射”快速進出城道路體系。推進贛深高鐵、廣汕鐵路惠州段、深惠城際和深汕高鐵惠州段建設,推動城軌公交化運行,加快打造快捷高效交通網絡體系。
二是加快軌道樞紐建設。發揮惠州站、惠城南站、惠州南站等軌道樞紐作用,加快推進TOD的開發模式,引入深圳醫療、教育、社區管理服務、社會服務機構等,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快城市一體化進展,促進與深圳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創新要素流通。支持深圳將城市軌道交通延伸至臨深片區。
三是加快海空交通設施建設。推進惠州平潭機場改擴建工程,高標準建設惠州千萬級干線機場。積極對接鹽田港集團、招商集團以及香港和記等港口運營商,推進惠州港擴能升級,加快發展港口經濟、海洋經濟、海岸旅游經濟,促進惠州港從產業港向貿易港、產業港并重轉型。
(二)強化產業“集群化”發展
一是謀劃建設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平臺。以產業合作為核心,在臨深區域規劃建設惠深協同發展試驗平臺,引進深圳園區運營公司,積極推進管理體制、利益共享機制、產業發展政策等領域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跨界深度合作,建設深惠融合發展產業集聚地區、世界級高新技術產業策源地,打造灣區先進制造產城融合節點。
二是推動“3+7”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聚焦“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目標,依托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產業園區,強化深圳資源導入,引導項目、資金、土地指標等向工業園區集中,提升承接產業外溢能力,加快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和集約利用水平。加快推進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潼湖科學城等產業集聚區建設,打造智慧產業新城節點。
三是強化產業協同發展分工體系。對接深圳“20+8”產業集群,結合惠州“2+1”產業集群的建設基礎,積極探索“深圳總部+惠州智造”“深圳研發+惠州轉化”“深圳孵化+惠州成長”等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建立與深圳產業鏈協同招商機制,加強區域協同,構建分工明確的產業體系布局,提升區域產業鏈整體價值。
四是加強現代服務業領域合作。以惠州中心區為重點,積極對接深圳核心區和香港北部都會區,充分利用深圳、香港金融服務和專業產業服務優勢,引進和培育一批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發展設計、品牌、營銷、法律、會計等服務業,大力引進符合條件的基金、風險投資、創業投資、資本管理等公司到惠州開展業務,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三)推進創新“協同化”發展
一是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軌道樞紐為核心,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謀劃建設河橋科教城和稔平半島清潔能源新技術綜合應用試驗區,高標準打造潼湖生態智慧區等平臺,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與大灣區科研院所聯合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二是積極推進聯合創新載體建設。聚焦制造業關聯密切的創新環節,支持深圳孵化器運營管理公司來惠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積極培育一批技術成果轉化專業服務機構。高標準建設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積極與深圳高校、科技園區、行業協會、風投機構合作,提升科技、教育、財稅、金融方面的服務能力,支持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等專業服務機構落戶,有效支撐創業產業發展。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圍繞深惠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相關創新產品的科技成果轉化、投入量產,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打通“制造+服務+應用”產業鏈,實現深圳“研發+軟件”、惠州“制造+應用”,努力打造深圳創新資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
四是加強高端人才引進。借鑒香港、深圳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經驗和做法,對接深圳“20+8”產業集群的創新研發及應用,依托大平臺、大產業、大企業,實施“惠”聚優才行動,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引育,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培優”計劃,培育一批“鵝城工匠”,壯大高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師隊伍。
(四)加快營商環境“同城化”發展
一是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對標深圳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經驗,建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清單管理制度,實施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推動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深度融合,完善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制度。借鑒深圳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創新經驗,分類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二是營造優質宜居宜業生活圈。加強與深圳公共服務供給合作,深化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融合共享,加快推進惠州中心區都市圈級副中心建設,提升惠陽、大亞灣、仲愷等區縣公共服務中心服務水平。積極與深圳開展職業教育合作,鼓勵職業院校與深圳及其他城市合作辦學。發揮惠州旅游資源優勢,開展文旅交流合作,開發大灣區精品旅游線路和特色旅游產品,探索全域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深化社會治理合作,聯合構建綜合立體智能防控體系。
三是協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支持深圳都市圈“一河一山一谷一徑一灣一源”建設。協同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加快完善共同防治工作體系。建立健全綠色發展的合作機制,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及成果推廣應用。持續擦亮惠民之州品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業新型服務,加強“菜籃子”“米籃子”建設工作,強化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功能。
(33)
本項目從指引性、操作性、高端性、創新性出發,重點關注“協同創新、支撐體系、實施路徑”。通過深入分析香港與內地科技創新合作的難點,制定了面向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微電子、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的創新生態頂端資源圖譜,提出著力把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打造為新興科技創新發展場景中心,并為合作區開發建設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