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1)》研究結果顯示,深圳已涌現出一批的汽車電子行業上市公司,呈現初步集聚態勢。汽車電子作為汽車智能化和電氣化發展的硬件基礎,目前可分為汽車電子控制裝置和車載汽車電子裝置,前者一般指的是電子燃油噴射系統、制動防抱死控制、電子控制懸架系統和電子動力轉向系統等,后者一般指的是汽車信息系統、導航系統等與汽車操控不直接相關的電子控制單元。但隨著顛覆性技術的誕生,汽車電子的內涵和發展邏輯已發生質的改變。
一、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汽車產業誕生了一系列具有行業顛覆性的技術,包括新電池技術、電機技術、電子控制單元技術、混合動力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智能座艙技術等,這些技術改變了原有的電子技術為輔機械結構為主的理念,將推動汽車由人工操控的機械產品轉變為電子信息系統控制的智能產品,衍進出了汽車智能化和電氣化的發展概念,進化出了新的終端產品——智能汽車,汽車電子的內涵也進行了相應的擴充,包括汽車配備的所有電子元器件以及相關的軟件技術。
傳統汽車廠商已推出搭載了混合動力技術和輔助駕駛技術的產品,新能源汽車廠商則更進一步,開始探索電子控制單元、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等技術的應用。此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智能汽車的發展浪潮中,許多智能手機廠家跨行業進入至新能源智能汽車的行業賽道中,包括蘋果、華為、小米等知名廠商,另有反其道而行的吉利汽車,收購了魅族手機。跨行業融合發展的趨勢預示著新行業新賽道即將誕生,這對深圳乃至全國的汽車行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二、產業發展邏輯
汽車作為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使用終端之一,其以智能化、電氣化的需求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民眾提高生活便利的必然要求。隨著汽車供電能力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車的興起,發動機供電、儲能等相關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車載電源實現穩定強效供電,創造了半導體在汽車領域的多樣化應用基礎條件。在4G通信技術全面應用之后,由于通信技術的極大進步和半導體產業科技的快速躍升,智能手機行業迎來了全面發展五年,帶動芯片、智能微型傳感器等智能化基礎元器件行業和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圖像識別等軟件行業繁榮發展,產生了溢出效應至家電、汽車等行業,為汽車智能化和電氣化概念的落地提供了具體發展路徑。尤其是車規級芯片的算力提升,為車載系統的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汽車將會成為自計算機系統、手機系統后的第三大智能系統應用平臺。因此汽車智能化和電氣化未來發展走勢與智能手機的衍變過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智能手機廠商或傳統汽車廠商的跨界發展舉動也印證了這一點,智能汽車未來發展路徑與智能手機具有相同的邏輯。
按照智能手機的產業發展邏輯來看,智能汽車將有可能突破現在傳統汽車的更新迭代和定價拿單模式,提高自身產品附加值。傳統車企當前采用5年大改款、每年微量升級的迭代模式,汽車部件和系統在購買后較難進行升級且升級成本較高,通常需要消費者更換汽車完成升級迭代過程,智能化將移動終端空中下載軟件升級(FOTA升級)等快節奏迭代理念帶入了汽車發展的架構中,有望解決傳統汽車升級迭代模式下的成本和效率問題。我國傳統車企因起步較晚、缺乏核心技術等原因,采用的是成本加成定價模式,而智能手機企業則具備較強的創新研發能力,能夠通過提升產品科技體驗獲得較強的議價能力,亦可隨著需求邊際調整生產訂單,因此智能化邏輯將大幅提升汽車總體的科技含量,汽車行業有望突破傳統定價模式,實現按照需求邊際增加訂單,汽車電子等相關市場規模也將相應增加。
三、產業效益與前景
根據世界汽車組織(OICA)和Auto Forecast Solutions(AFS)的統計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和芯片短缺影響,2021年全球汽車行業產量僅為6742萬輛左右,比2020年產量約下降1020萬輛;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汽車行業產量達到2608.2萬輛,同比增長3.4%,其中新能源車達到354.5萬輛,同比增長160%。根據HIS、Strategy Analytics和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數據顯示,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2015年達到2209億美元,2020年達到2968億美元,2025年有望超過4176億美元;而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增長高于全球,2015年達到473億美元,2020年達到781億美元,至2025年有望突破1316億美元。得益于穩定的產業發展和疫情控制政策,我國汽車產業保持了全球領先的產量和發展趨勢,供應鏈、新能源車技術等相關領域的崛起進一步推動了全球汽車產業重心向我國轉移,汽車電子的未來市場空間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一方面,汽車工藝的超高集成化性和廣泛民用性,讓汽車產業制造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綜合實力的標準,各強勢發達國家汽車產業均占據經濟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如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等。另一方面,傳統汽車的技術和發展趨勢由發達國家主導,在智能汽車領域各國尚處于同一起跑線,若能成功在該領域實現技術領先,有助于我國實現產業和經濟領域的彎道超車,大幅提高人均產出水平。為應對智能汽車的發展浪潮,搶占下一代新興產業高地,蘋果、特斯拉和寶馬等知名國際領先廠商已經開始進軍智能汽車和汽車電子產業,我國于2020年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等系列政策促進智能汽車行業發展,上海汽車、比亞迪、華為、小米等各大廠商已增強汽車電子領域的技術和投資布局,上海、安徽、深圳等各省市也相繼發布支持智能聯網汽車發展政策,加速本區域相關產業發展。
四、深圳未來發展展望
當前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處在大變動、大調整和大轉折時期,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事件影響廣泛深遠,對深圳的外向型經濟和高科技產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暴露了深圳缺乏芯片制造等的產業核心技術,急需培育產品附加值高、上下游鏈條廣闊、經濟支撐力強、具備自主技術的新產業擺脫當下的發展困境,而智能汽車和汽車電子產業正可填補空白。在《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1)》中有7家汽車電子細分領域相關上市公司脫穎而出,進入綜合競爭力排名前50強,是市場經濟自主調節向社會反饋的結果,證明深圳的汽車電子行業已初步具備成為新一代支柱產業的實力和潛力。
深圳作為全國的首屈一指創新之都,成功構建了全國頂尖的智能手機產業鏈和互聯網軟件產業鏈,培育了超過80家智能手機產業鏈和互聯網軟件產業鏈上市公司,集聚了比亞迪、華為等一批智能汽車相關的龍頭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靈活的市場機制,具有成為汽車電子產業鏈領頭城市的實力。但是深圳也存在汽車制造業鏈條相對薄弱、缺乏大量產業空間等發展掣肘,且汽車與智能手機等產業同為成熟強勢產業,相互融合期間沖突較大、周期較長,導致產業整體轉型升級難度較大。
在選擇汽車電子發展路徑時,深圳需要著重揚長避短,發揮自身智能化產業基礎強、龍頭企業帶動力強、創新創業能力強的長處,通過擴大合作、營造生態等方式彌補汽車制造鏈相對薄弱、產業空間不足和融合發展困難等短板。
一是加強汽車電子行業前瞻性布局,加快研究出臺扶持政策,合理規劃匹配產業空間,推動產學合作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支持企業構建以自身為主導的行業標準,實施新興行業包容審慎監管,根據自動駕駛等產業發展需求,采用地方性條例等探索解決現有法律瓶頸,夯實汽車電子發展的底層基礎。
二是構建產業融合發展生態,推動設立汽車電子相關的共享研發社區、要素交易平臺、學術交流平臺、質量檢測平臺、測試應用場景等,加強行業間進行研發和技術合作,促進智能手機等智能化行業與汽車行業快速融合。
三是推動各方合作補齊產業鏈條,強化國際合作引進相關外資企業在深圳設立研發總部、區域總部等,通過區域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都市圈拓展產業鏈條,加強政企合作設立汽車電子孵化器,鼓勵相關行業企業加強合作設立跨行業合資科技公司,形成以深圳為中心的汽車電子產業圈層。
四是提升汽車電子上市公司集聚培育力度,推動汽車電子企業提高資本市場利用水平,支持相關上市公司加大研發強度,鼓勵通過并購等方式提高技術水平、拓展業務范圍和擴大市場份額,塑造一批全球知名的汽車電子行業品牌,打造深圳汽車電子產業鏈龍頭上市公司集群。
(13)
本項目通過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圳國資國企服務大灣區的建設現狀、需求與機遇,結合先進城市國資國企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經驗啟示,提出深圳國資國企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思路及重點舉措,為深圳國資國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理論及現實支撐。
閱讀全文本項目明確了投控“十三五”期間產業布局實施路徑、投資并購以及產業孵化項目篩選標準,以期落實國家、省市產業政策要求、國資投資公司功能要求,并突破產業板塊發展瓶頸要求。本項目梳理了產業板塊依托優勢主業拓展優質增量業務的重點方向,并提出產業板塊探索新興產業布局的理念、標準和規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