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雜志社
時間:2020-05-01 11:15
輪值主編手記: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文/王曉紅
當前,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外開放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多變。世界經濟深度調整,金融危機風險上升,國際經貿規則加快變革,保護主義不斷增強,中美貿易摩擦可能給我國乃至全球經濟帶來更大變數。“十四五”時期,我國處于“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爬坡過坎”關鍵期,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任務更加緊迫。
這些重大變化都要求我們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形成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要素稟賦相匹配的高質量開放型經濟,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第一,促進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深度融合。要順應國際市場的重大變化和國內消費結構升級的迫切要求,樹立統一的開放觀、內外協同的供給觀和需求觀,消除體制障礙和政策壁壘,促進內外市場高度聯通、要素自由流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內貿企業把技術、品牌和渠道優勢向國外延伸,引導外貿企業為國內市場提供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
第二,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緊密結合。順應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新要求,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共同組合全球資源要素,提高雙向開放水平。既要引進全球先進資源要素,又要開展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的產能合作,構建根在國內、面向國際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不斷完善面向全球的生產、服務、貿易、投資、金融、創新網絡,提升參與全球產業鏈的控制能力、供應鏈的運營管理能力和價值鏈的分工層次,促進國際國內產業鏈有序銜接、要素雙向流動、創新相互促進。
第三,促進對接國際規則與深化體制改革有機結合。發揮開放倒逼改革機制,形成與國際規則相銜接的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創新變革動力,通過不斷拓展制度創新空間、釋放改革紅利,在國際經貿規則博弈中占據主動。逐步從國際規則的參與者向引導者轉變。
第四,促進區域協同開放與協調發展相統一。推動區域從碎片式開放走向整體協同式開放,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都市圈、城市群、經濟帶的開放型經濟產業鏈融合能力和分工協作水平,切實發揮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國家級經開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貿合作區、沿邊開發開放重點試驗區等開放平臺的帶動作用。
第五,促進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協調聯動。提高區域之間的開放水平,力爭形成全國統一開放、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運行的市場。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的基本框架下對各類主體平等開放,形成國企、民企、外資等各類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教授)
樣章閱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