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檢疫措施實施后,經香港機場入境香港的內地訪客急劇下降,人數由每天約2000人下降至50人以下,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的內地訪客也從每天約2000人大幅下降至500人以下,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的訪客總量也有所下降。
一、境外疫情倒灌,粵港澳防控面臨新挑戰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快速蔓延,截至3月20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24萬例,境外累計病例已經接近我國累計確診病例的2倍。3月14日-19日,境外輸入病例數占我國新增確診病例總數的90%。3月20日,我國內地新增確診病例41例,皆為境外輸入病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
廣東毗鄰港澳,是重要的入境口岸及中轉地,境外輸入疫情不確定性增大。截至3月19日,廣東省14天無本地確診病例,19天無省外輸入確診病例。但是3月14-20日短短一周,新增病例累計高達41例,均為境外輸入。3月17-20日,香港連續4天新增病例達到兩位數,僅3月20日就新增48例。澳門自2月5日起至3月15日,已連續40天無新增確診病例,但3月16日起也開始陸續出現新增病例。
進入3月以來,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下,境外出現疫情倒灌跡象,作為人口密度極高、經濟活躍極強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的疫情防控也面臨新的挑戰。
二、新冠疫情下粵港澳攜手防控,政策出臺密集
(一)粵港澳疫情防控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回顧兩個多月以來的疫情防控與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是應對本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最為迅速、最為有效的區域之一,三地出臺了一系列密集的防控措施,在防控合作中取得了階段性的積極成效。
廣東省重點在疫情信息對接、交通管制、救治患者、物資保障等方面與港澳加強合作。包括支持港澳特區政府加強與內地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政策協調和工作對接,加強與港澳的疫情通報,強化口岸檢驗檢疫和通關管控,適當調整內地往來港澳航班班次和暫停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鐵路交通,協助調集口罩等防疫物資供港供澳,保障港澳生活必需物資的供應,及時救治感染患者等。港澳在本次疫情聯防聯控中的反應更為迅速,表現出更高的警覺性與更為快速的應對能力,其舉措包括了港澳暫停內地旅客簽注、香港關閉部分通關口岸、澳門暫停博彩業及相關娛樂事業營業半個月、澳門禁止非中國外雇入境等。粵港澳通過聯防聯控,加強合作,取得了階段性的積極成效。
(二)防控升級,謹防政策漏洞
3月初尤其是中旬以來,嚴防境外輸入成為當前的防疫工作重點。粵港澳區域中,深圳毗鄰香港,防控更為嚴謹。目前,由于特區政府宣布2月4日起香港陸路僅開放深圳灣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通關。因此,經香港進入深圳的境外旅客主要由深圳灣口岸通關。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的訪客總量在3月19日之前每天基本維持在3000-4000人。
從3月19日起,香港特區規定所有由境外抵港的人士必須接受14天強制家居檢疫或醫學監察。由于過境人士在香港最長停留時限為7天,因此,一些包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內地人士無法再經香港機場返回內地,導致經香港機場入境香港的內地訪客急劇下降,人數由此前每天約2000人下降至50人以下,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的內地訪客也從每天約2000人大幅下降至500人以下,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的訪客總量也有所下降,但是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的香港居民數量變化不大,基本維持在每天1500人左右。如下表所示。
近日經香港機場入境香港的內地訪客和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的旅客人次
資料來源:香港入境事務處
在香港特區最新的對境外人士入境的政策管制下,繞道香港從深圳或者廣州入境的是部分身在國外的內地旅客回國路徑選擇的趨勢。在境外疫情蔓延發展中,為了進一步加強防控,自3月21日起,廣東對所有從境外(不含港澳臺)經廣東口岸入境的人員,以及經港澳臺地區和省外口岸入境來粵且來粵前14天內有國外旅居史的人員,其目的地為廣東的,無論外國公民還是中國公民,均一視同仁,一律實施14天居家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這一政策要求廣東地區對特定入境人員一律要求居家或者集中隔離,其對象包含兩類人員,第一類是所有從境外(不含港澳臺)經廣東口岸入境的人員,第二類人員需滿足兩個條件,即經港澳臺地區和省外口岸入境來粵以及來粵前14天內有國外旅居史。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遏制境外疫情蔓延風險,但是第一類人員并不包含港澳臺居民,這就意味著,港澳臺居民只要不申報(或者未經發現)去過國外,就不需要隔離,而如果將港澳臺居民入境廣東一刀切實行隔離14天,也值得探討,因為廣東和港澳臺尤其是深港之間聯系緊密,將影響雙方經濟社會交流合作。如何更好地防止政策漏洞,是急需研究的關鍵問題。
此外,根據目前深圳最新政策,自3月21日起,所有從境外經廣東口岸直接入境的人員以及經港澳臺地區和省外口岸入境來粵,且來粵前14天內有國外旅居史的人員,其目的地為深圳的,一律實施口岸入境衛生檢疫、核酸檢測醫學排查、集中接送到目的地社區、安排14天隔離等防控措施。
深圳口岸現場根據入境人員的健康狀況、出發地和目的地,實施三級三類分類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入境留學生不分國籍,接回后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這是深圳防控升級、更為嚴謹的措施,特別是留學生中也可能持有澳通行證、回鄉證等證件,直接采取集中隔離,對疫情防控將更有保障。
三、輸入性風險增加,進一步加強粵港澳攜手應對疫情倒灌
面對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戰役”在繼續,粵港澳三地需要重點在嚴防境外輸入、口岸通關合作、疫情防控信息共享、防疫技術合作等方面加強聯防聯控,提升粵港澳應對疫情倒灌的合作能力。
一是攜手嚴防境外輸入。對粵港澳入境人員進行登記、追蹤和分類管理,實現對入境人員及其家庭管理的全覆蓋,對隔離人員加強監管,在隔離中注重持續的健康監測。強化對入境廣東的港澳臺人員進行檢測,加大對其密切接觸史的查詢力度,結合通訊運營商技術,確認其最近14天的個人軌跡。
二是加快完善粵港澳口岸通關合作機制。增強深港口岸、珠澳口岸以及各大機場口岸等通關的監測預警能力,制定嚴格的入境檢驗政策,明確入境旅客通關流程指引,在申報、查驗、放行等方面加強無縫連接,強化通關信息、監管、執法的合作機制。提升粵港澳地區口岸隔離留驗能力,提高疫情防控處置效率。
三是加強疫情防控信息共享交流。信息高效互通共享一直是粵港澳要素流動較難深入推動的板塊。在疫情聯防聯控下,信息共享將發揮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要建立健全疫情信息系統,加強對粵港澳三地疫情信息進行統計,通過更加客觀的分析、判斷,為粵港澳疫情防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網絡傳播的謠言信息需要三地及時辟謠,避免居民過度恐慌或松懈的情緒,從而產生哄搶物品、抬高物價、忽視防護等非理性的行為。
四是構建疫情防控技術合作平臺。疫情防控在短期內主要靠限制人員流動、減少交叉感染等措施,但是根本的解決途徑在于疫苗的研發以防御病毒。因此,需要鼓勵和支持粵港澳三地醫療專家攜手研究遏制病毒的疫苗,加強與國內外公共衛生機構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支持醫療數據和血液等生物樣品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科研院所和實驗室使用,促進臨床醫學研究發展。同時,試行將5G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運用于遠程會診、診斷、手術等,加強對患者的聯合救治,爭取讓患者早日康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