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 id="ck4uk"></center>

    劉以雷:提高思想認識,筑牢生態屏障,推動我國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5-06-26 15:52

    5605

    2025年6月20日,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首席顧問、通證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投資咨詢公司原首席經濟學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兵團原副秘書長劉以雷在北京中華環保聯合會生態保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專家報告會上致辭,主題為《提高思想認識,筑牢生態屏障,推動我國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以下為致辭發言內容。

    QQ20250702-160544.png

    //著名經濟學家,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首席顧問、通證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劉以雷

    同志們,在我們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中華環保聯合會生態保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今天成立了。在此,向生態保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

    自2005年中華環保聯合會成立以來,秉承著聯合會的宗旨,圍繞實現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圍繞維護社會與公眾環境權益,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清潔美麗世界建設的目標,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天生態保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的成立,非常及時、非常必要,更是進一步踐行聯合會宗旨的實踐體現,在推動生態保護、生態修復領域技術成效與交流、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動提高我國生態保護工作的系統性、科學性及與專業、部門的工作協調與融合中做出新貢獻。祝生態保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未來的發展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在推動我國西部高質量發展中作出新的貢獻。

    QQ20250702-160735.png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后,我國以來生態保護與修復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效。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區市,總面積約占全國72%,總人口約占全國27%,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腹地和生態安全屏障,西部地區也在生態保護與修復中成績斐然,已經成為生動的實踐樣板。

    我長期在我國的西部新疆經濟第一線工作,西部改革發展和生態保護與修復政策制度的制定我是參與者,也是改革發展和生態與修復實踐的操刀手,對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有切膚之感,思想認識有偏差,實踐中有錯位,常常批評的“先污染后治理”、“先上車后買票”此類事情也都干過。為此,還多次代表我服務的單位到環保部門做過檢查,讓我發言應當說是有普遍性、典型性和針對性。

    一、西部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取得成就

    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取得成就集中起來有以下幾點:

    ——制度與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2023年施行)、《黃河保護法》(2023年施行)等專項法律出臺,明確生態紅線、資源開發限制等要求,為西部生態保護提供法治保障。生態補償機制得到深化,中央財政對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如西藏、青海、云南等)實施轉移支付,2022年中央對地方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超800億元。三江源(2016年)、祁連山(2017年)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落地,打破多頭管理,實現自然資源的統一監管。

    ——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成效顯著。新時代以來,我國相繼在西部地區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以及三江源、祁連山等重點區域綜合治理等一大批重大生態工程,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形成。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自2005年啟動一期工程、2014年啟動二期工程以來,通過退牧還草、濕地保護、黑土灘治理等措施,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11個百分點(部分區域達60%以上),藏羚羊、雪豹等物種種群數量實現恢復性增長。西部地區作為退耕還林還草的主體,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草超3.5億畝,水土流失面積減少約40%。祁連山生態保護工程中,通過關停違規礦山、修復草原植被、建立國家公園,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瑪干沙漠順利完成“鎖邊合龍”,標志著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3046公里的綠色防護帶全面建成,為當地農業生產和城鎮人居環境改善提供了穩定保障。“三北”防護林工程自開展以來,尤其是2023 - 2025年攻堅戰期間,僅2024年一年就完成營造林1.06億畝,草原生態修復1.08億畝,防沙治沙1.15億畝,遠超預定目標,東部沙地流動沙丘消失,中部黃河“幾字彎”入黃泥沙大幅減少,西部沙漠邊緣沙漠后退。

    ——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近年來,隨著重點生態工程深入實施、重點區域綜合治理穩步開展,西部地區正在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方式。根據《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25)》(西部藍皮書)的研究,當前,西部地區生態質量正穩步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不斷增強,生態安全指數逐年上升。西部地區的生產綠色化指數上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2012—2022年西部地區生產綠色化指數從1.71增加到3.30。其中,新疆、甘肅等省區表現突出。西部地區生活綠色化指標也在穩步上升。2012—2022年西部地區生活綠色化指數從0.22增長到0.48。

    ——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通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工作,西部地區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甘肅省黃河流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2%,干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9年達到Ⅱ類。內蒙古通過防沙治沙工程,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新疆實現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95.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5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保持清零。甘肅瑪曲濕地(“黃河之腎”)通過退牧還草工程,黃河干流水質全線達Ⅱ類。

    ——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西部地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通過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野外種群總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約1100只增長到近1900只。可可西里國家公園是藏羚羊的重要棲息地,通過保護措施,藏羚羊種群數量穩步增長。西藏境內的黑頸鶴種群數量持續增長,已由上世紀的不足3000只增長到目前的1萬余只。

    二、面臨的問題

    同志們,盡管西部地區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西部生態建設仍面臨諸多結構性、系統性的困難和問題,有些問題還是十分嚴重的。西部地區生態系統依舊脆弱,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尚不完善,生態修復技術存在嚴重短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等問題。西部生態問題具有流域性、跨省域特征,跨區域、跨部門之間在生態保護協作上還存在溝通不暢、職責不清、協同治理難度大,如此等等。

    三、主要建議

    大家都知道,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作為一名長期在西部從事經濟工作第一線的人員,現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統一思想,提升認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思想基礎就不可能有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動力和實踐。只有從根本上樹立起正確的生態觀,才能讓生態保護與修復的行動更具有自覺性與持續性。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下,要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陳舊觀念,筑牢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思想基礎,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發展的內生要素,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修復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更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二)構建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體制機制。構建有效的體制機制是實現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是完善法規條例。明確生態保護與修復的責任主體和行為規范,為生態建設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強政策動態評估與調整,依據生態變化與發展需求,及時優化政策內容,確保政策科學有效,為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堅實保障。三是強化統籌協調。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聯動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信息共享與協同治理。落實生態保護責任制,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責任,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四是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設立生態修復專項資金,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方式,激勵企業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探索社會資本的參與模式,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拓寬資金渠道,確保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的順利實施。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脆弱區、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給予經濟補償,平衡保護與發展需求。五是完善監測與評估體系。運用大數據、遙感監測等技術構建監測網絡,實時掌握生態保護與修復狀況,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以系統觀念和整體思維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生態問題本質上是復合性的系統失衡,需從系統性治理破題,避免陷入“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困境。一要統籌考慮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協同性,體現綜合治理,突出整體效益。二要統籌謀劃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與國家重大戰略、國土空間規劃、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有效銜接。三要開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生態保護修復,實現生態環境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四)充分發揮科技對生態保護修復的促進作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生態保護修復最終要靠科技創新。要加大生態建設領域的資源投入和人才培養,支持科研機構和高校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持續推進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的研發,突破干旱半干旱地區植被恢復、礦山生態修復等技術瓶頸。建立生態修復技術示范基地,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生態保護修復的科技含量和質量。研發耐旱抗鹽堿植物品種,推廣無人機巡檢、衛星遙感監測、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生態保護修復。

    (五)因地制宜推動產業綠色發展轉型。根據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完善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綠色產品評價標準,優化園區企業、產業和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鏈、供應鏈。以發展“含綠量”提升產業“含金量”,以產業“綠色化”促進生態“優質化”,就是“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徹底解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現象,實現生態改善與產業發展雙贏。

    (六)協調推進新疆“十大產業集群”和生態保護修復發展。新疆擁有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6,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巨大、發展潛力巨大,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區域、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區。同時新疆深居內陸,干旱少雨,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嚴峻。自治區黨委著眼構建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特色優勢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建設“十大產業集群”。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十大產業集群”在建設發展中可能帶來的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增加、生態系統受到損害等生態問題,更要通過筑牢生態理念、優化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生態保護資金投入、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推進綠色低碳方向發展、帶動生態保護修復產業發展等措施促進“十大產業集群”與生態保護和修復協調健康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麗新疆。

    生態保護和修復是關乎人類永續發展的關鍵命題,絕非單個協會的力量所能承載,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政府發揮統籌規劃與政策引導作用,企業踐行綠色生產轉型,有關社會組織協同配合,也離不開每一位公民的行動支持。唯有多元主體凝聚合力,才能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事業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有刪節)

    ()

    推薦閱讀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吹潮|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91|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 久久成人精品|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欧美黑人激情性久久| 久久国产视屏|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久久综合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止|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av|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欧美噜噜久久久XXX| 无码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久久不射电影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久久四虎国产精品| 久久久免费观成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