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6-18 14:58
6月16日,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深圳分社主辦的“首屆灣區品牌出海高質量發展對接會”在深圳舉行。會上,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四所所長王振以《全球變局下的深圳企業出海戰略新路徑》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深入剖析了深圳企業出海現狀、面臨的深刻變革,并提出了應對挑戰的突圍之道。
一、深圳:從GDP向GNP跨越的引領者
王振指出,自“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經歷了不同階段:從21世紀初的“全球化試水”,到金融危機后的“危機機遇期”,再到2020年“雙循環”戰略提出后的“高質量深耕期”。當前,企業正通過全球布局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國家也在支持引導產業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從國際投資周期理論來看,中國已逐步進入第四階段,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直接投資項下的對外投資規模逐漸超過利用外資規模,“走出去”將成為長期趨勢。這意味著中國正加速從GDP(國內生產總值)時代邁向GNP(國民生產總值)時代,即以國民在全球創造的價值為主要衡量指標。深圳,正是引領這一轉型的頭部城市之一。
強有力的數據支撐了這一觀點。截至2024年底,深圳企業足跡已遍布全球14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超過1萬家企業和機構,累計中方協議投資額近1000億美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深圳對外實際投資額占全國的比重達到12.7%,這一比例超過了其外貿占全國10%的比重,凸顯了深圳在“走出去”方面的引領地位。
在結構特點上,深圳出海呈現鮮明的“民營+高科技”基因,民營企業占比超過90%,南山區則是主力軍,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對外投資額。行業分布上,制造業正成為深圳企業出海的主力,反映出企業通過全球要素資源優化配置、主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轉型趨勢。
王振強調:“回望過去,深圳以舉世矚目的發展軌跡,成為全球公認的經濟特區成功典范。展望未來,在引領國家從GDP時代向GNP時代跨越的過程中,深圳完全有能力再造一個海外‘深圳’”。
二、全球劇變:出海邏輯面臨深度重構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坦途。王振分析了當前全球格局劇變給深圳企業帶來的三大深刻挑戰。
首要挑戰是全球經貿合作的底層邏輯發生根本性轉變。
“過去追求的是效率優先,而現在變成了效率和安全并重,”王振解釋道。他分享了近期調研企業的真實困境:許多企業是被迫出海,因為跨國公司普遍推行“中國+1”策略。“下游客戶明確要求,即使境外生產成本更高、產品更貴,也必須將訂單放在境外而非境內。”
其次,全球供應鏈網絡體系正在加速調整。
王振通過歷史類比指出,大國崛起遭遇打壓并非孤例。當前中美經濟差距迅速縮小,矛盾加劇,貿易戰、科技戰等接踵而至。他特別分析了近期備受關注的“對等關稅政策”對深圳企業的三重沖擊:需求端訂單下降或延遲、利潤端面臨收入與成本雙重擠壓、以及產業鏈供應鏈被迫加速重構。
“調研發現,那些在海外已有生產基地的企業,應對起來明顯更從容,能將訂單靈活轉移到東盟或墨西哥等地規避風險。而沒有海外布局的企業則面臨巨大壓力。”王振表示,這充分說明出海已成為應對底層邏輯變化的必要手段。
第三重挑戰在于國際經貿規則的系統性重構。
王振指出,WTO多邊機制式微,CPTPP、DEPA等高標準協定成為主流。這些協定的特點是規則深入“邊境內”,不僅涵蓋貿易投資便利化、數字經濟等新領域,更對知識產權、勞工標準、環境、中小企業等國內政策提出要求。“企業出海必須學會利用這些小范圍協定深耕目標市場。”他提醒道。
三、破局之道:精準、抱團、本土化與專業賦能
面對這些嚴峻挑戰,深圳企業又該如何破局?王振為深圳企業出海突圍指明了四大關鍵路徑。
首要路徑是實施精準的市場深耕策略,強調“一國一策”、“一業一策”。
“并非所有國家都適合布局所有產業鏈,國內也是如此。”王振強調精準布局的重要性。
他以深圳優勢產業新能源汽車為例說明:深圳已初步構建起覆蓋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服務的“三電、三智、一車、一樁、一后市場”的“33111”一體化生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超過2700家,擁有年產值千億企業1家,百億以上企業7家,10億元以上企業超過20家,形成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協同的“熱帶雨林”式汽車綜合產業生態。其中,比亞迪等頭部企業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2024年比亞迪海外銷量超40萬輛。
事實上,全球真正擁有完整汽車工業體系的國家僅約7個,而具備汽車產業鏈配套能力的國家和地區約為20個。王振指出,在這約20個關鍵市場完成產業鏈布局后,再分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意義不大。
第二條路徑是善用境外園區載體,抱團出海降低風險。
王振介紹,目前中國在全球已建設超過100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他結合綜合開發研究院近十余年在全球18個國家規劃的26個經濟特區經驗指出,“抱團入園”能有效應對東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風險,企業可共享園區提供的政策優惠、基礎設施和產業集群配套。
第三條路徑是品牌建設的全球化與本土化雙軌并行。
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高端制造品牌出海浪潮,正以技術創新突破重塑“中國制造”的全球認知。事實上,這一領域的國際化布局已成為扭轉“中國制造低端化”刻板印象,彰顯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核心標志。同時他強調,品牌出海的核心在于深度本土化,涵蓋產品設計、服務模式、營銷策略和人才團隊。“只有真正扎根當地,才能贏得東道國對品牌價值的認可。”
最后一條路徑是構建強大的專業服務支撐體系。
王振觀察到,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對合規、法律、物流等專業服務的需求激增。“過去常聽到企業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專業服務機構。現在,推動這些專業服務‘走出去’,不僅能解決企業痛點,更能帶動中國標準的輸出,形成整體賦能的良性循環。”(南方日報記者 蔡攀攀 / 封面圖來自鹽田港集團)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