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6-14 14:59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綜合改革試點5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中辦、國辦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下稱《意見》),為這座活力之城注入全新發展動能。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下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交織下,深圳需要繼續扛穩改革大旗,為全國發展提供新的經驗和模式。《意見》既是對深圳過去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更是賦予新的重任,期望深圳在新時代繼續發揮改革開放“排頭兵”作用。
一、“改革之城”再出發
“《意見》的發布對深圳而言意義重大,堪稱特區建立45周年的一份珍貴‘禮物’。”郭萬達表示,《意見》為深圳的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一直以來都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意見》的出臺,明確了深圳在全國改革大局中的突出地位,要求其在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做出示范,將成功的改革實踐經驗向全國推廣復制。這不僅是對深圳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郭萬達認為。
他說,在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國內大力推動消費升級、新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背景下,深圳將通過更深層次、更大力度、更高起點的改革和開放,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彰顯經濟特區的使命擔當。
二、“深化改革”的新內涵
“《意見》亮點頻出,一系列改革舉措極具前瞻性和突破性。”郭萬達表示。
在使命任務層面,《意見》要求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重要引擎功能,通過加強與港澳的合作,在規則銜接、要素流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大灣區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同時,在全國發展格局中,深圳要積極發揮全國一盤棋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將自身的改革創新成果和發展經驗推廣至全國,為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借鑒。
“這種‘區域引領+全國輻射’的雙重使命,凸顯了深圳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關鍵地位。”郭萬達認為。
深化改革方面,《意見》圍繞四個關鍵領域展開布局。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是重中之重。通過打破科研院校和機構的體制機制束縛,允許外資參與技能型人才培養,推行科研機構市場化薪酬和科研項目經理人制度,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激發科研人才的創新活力,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深圳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三、“高水平開放”的新要求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也是《意見》的一大亮點。在服務貿易、貨物貿易以及與港澳合作等領域,深圳將積極探索新路徑、新場景和新載體。”郭萬達介紹。
例如,推進數字貨幣跨境應用;放寬香港涉稅人士在深圳執業限制,加強兩地專業服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優化粵港澳大灣區游艇自由行停泊點布局,激活跨境旅游消費市場;探索開展跨境直升機飛行等通用航空業務等,促進要素的便捷流動,提升大灣區的整體競爭力。
此外,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促進金融、科技、數據等要素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推動新產業、新賽道的培育與壯大;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四、切實擔負起改革“主體責任”
“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越是走向深入,越是水深浪急。但深圳能夠承擔起如此重大的改革任務,這得益于其深厚的改革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郭萬達認為,45年來,改革創新早已融入深圳的城市基因。從經濟特區的設立到綜合改革試點的推進,深圳在一次次改革探索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過去4年多的綜合改革試點中,首批授權事項清單落地成效持續深化,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動力日益增強,超大城市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特別是搶抓未來產業競爭先機,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全國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深圳樣本”。
展望未來,深圳將以《意見》發布為契機,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在落實新的改革任務方面,深圳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風險控制、評估與處置機制,確保各項改革舉措穩妥落地、取得實效。”郭萬達認為。
同時以系統集成的思維謀劃改革,注重教育、科技、人才、資金、產業鏈等各環節的協同聯動,形成改革合力。充分發揮前海、河套等國家級戰略平臺的作用,加速與香港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的銜接,推動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服務國家高水平開放戰略。(深圳特區報記者 沈勇 / 報業集團記者 李佳霖/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