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17 10:51
4月12日,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的重要意義、難點問題和機制創新研究”開題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項目首席專家張曉晶主持會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樊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馬光榮對項目進行了評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項目首席專家張曉晶對項目內容進行陳述。
第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家底變得厚實;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增速在逐步放緩。這意味著,我們正處在一個更加需要重視存量管理的階段。統籌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是當前宏觀經濟治理創新的一個重要維度。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凈財富的復合年均增長率超過名義GDP的復合年均增長率。中國社會財富積累速度如此之快的“秘訣”在于較少地消費和較多地儲蓄。這意味著,過去“消費少、儲蓄多”積累起來的大量社會財富,用于今天擴大居民消費“正當其時”。
第三,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政府部門財富占全社會凈財富比重遙遙領先——中國政府財富占比接近四成,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政府財富僅在-5%與5%之間。這充分反映出我國的制度優勢,如抗風險能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就當下而言,大大增強了我們應對外部沖擊的底氣和信心。
第四,推進落實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仍面臨挑戰。一是編制方面的挑戰,涉及資產負債范圍的界定以及估價等問題。比如資產范圍,如太空資產、數據資產、數字資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資產、代幣化資產以及穩定幣等)是否納入或如何納入的問題。二是機制創新的挑戰,涉及存量指標與流量指標的銜接、風險預警指標的設計、多部門在數據共享與政策協調方面的合作等問題。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樊綱在評議中認為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研究有三項重大意義,一是提升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能力,二是推動實現社會平等,三是提高資本利用效率。樊綱院長認為,隨著數字化進程加快,一些新形態的數字資產也值得關注,對這些新型資產的財富效應,以及居民和企業資產的規模變動如何影響微觀消費、投資和儲蓄決策行為,如何影響宏觀經濟和經濟增長。樊綱院長還指出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在進行國際比較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常常導致名義GDP和財富規模的波動,同一時期不同國家之間的數據也不一定可以直接對比。如果再把時間拉長,去看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波動幅度就更大,統計和換算的難度也就更高,在研究中要高度重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評議環節表示,編制和研究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彌補了我國宏觀經濟分析缺失存量分析的不足。利用國家資產負債表可以厘清社會財富在居民、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配置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廓清收入—消費—儲蓄的內在關聯,那么擴大消費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強調,社會凈財富的科學核算不僅能支撐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合理性,也可用于研判國家長期發展潛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馬光榮建議,完善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編制,強化信息披露,為市場化發債提供基礎。
//本文綜合自《經濟參考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公眾號,有刪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