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0-21 14:31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
張明燕老師是一名“深二代”,在深圳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后回到深圳成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因為教師職業與喜歡逛博物館、古建筑、古村落的愛好,她不斷思考自己與這座城市的關系,對深圳的歸屬感和家園感愈發強烈,促使她用腳步去丈量城市,并帶動身邊的人尤其是孩子們,挖掘歷史背后精彩紛呈的“深圳故事”。
張老師一直致力于開發博物館資源與歷史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活動。通過“趣游博物館”“穿城而過,走讀深圳”兩大系列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重溫深圳千年的歷史記憶,探尋深圳文化精神的根源,加深學生對在地文化的了解。粗略統計,迄今,舉辦了100+場研學活動,涉及了不少于32個展覽和地點。
10月19日上午,第213期銀湖沙龍“尋古問今,走讀深圳”,特邀張老師分享了其帶領孩子走讀深圳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走讀客家圍屋“茂盛世居”“鶴湖新居”和廣府祠堂為例子,且看張老師如何用知識和情感去推動孩子了解、吸收這個城市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激發孩子內驅力,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融會貫通,
沉浸在古建筑及其歷史當中
走讀深圳,張老師巧妙選擇以古跡、古建筑作為切入口(這是文化的結晶,更是社會和歷史的見證,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傳承),詳細介紹了客家圍屋月池、禾坪、堂屋、橫屋、門樓、圍樓、碉樓、望樓、堂屋、花頭、天街、天井、祖公堂、水井等要素背后的實用價值、文化內涵與歷史意義。比如,建筑如何體現“天圓地方”的觀念,神龕的紋飾代表的意義,圍樓內一定有水井的設計之原因……這樣,建筑史、歷史學、民俗學,甚至氏族發展的考據、時代的政治經濟發展都融合其中。
為了更深入了解客家文化,張老師帶著孩子們參加這些民居的民俗活動、文創活動,沉浸地走近這些古建筑當中。也重視客家話的學習,比如在研學過程中,她會有意識地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客家人輪流教授客家話,江西的、福建的、廣東的……即使同為客家人,但語言都不一樣。這不僅給予了孩子學習語言的機會,更從側面了解了客家人的變遷歷史。
持續行走,
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張老師主張多維度、多角度地講述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深圳故事。她的腳步遍及了南頭古城、大鵬所城、風凰古村、觀瀾古墟、沙井古墟、大萬世居、茂盛世居、鶴湖新居、虔貞女校、素白陳公祠、澤培陳公祠、東寶行政督導舊址、上圍藝術村、東江縱隊紀念館……她坦言,每一次的研學活動的準備工作至少要花費半個月,實地考察、尋找、消化資料。而每帶不同的孩子去,她都能收獲到新的視野,不斷完善自己的解說詞。
//沙井陳氏宗祠
比如,為了深入理解客家圍屋,張老師會從客家圍在不同地區的不同俗稱講起,進而引出深、港一帶別具特色的圍樓、圍村與圍屋等形式,并拎出茂盛世居、鶴湖新居、大萬世居作為深圳城堡式圍屋的代表,讓孩子能深刻感受到異同。
//大萬世居
“我也不知道”,
鼓勵孩子自由探索
比如,有的孩子在參觀過程中,對圍屋墻上的彈孔感興趣,一直在數彈孔,盡管不同孩子有不同答案,爭論不休,向她求問,她會說“我也不知道”,建議孩子們彼此之間求證、商議。這是張老師常用的教學方式,即使心底有明晰的答案。她更希望啟發孩子提問、討論,通過自己探索、與他人合作等方式來找尋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孩子的潛力不時會令人驚喜。張老師在前兩次參觀茂盛世居時都沒有找到其側門,第三回參觀,一位孩子在她的鼓勵下,竟然發現了藏在碉樓里的側門。當孩子提出,為何圍屋的墻屹立不倒。張老師啟發他們去了解夯土墻,了解為何沒有鋼筋水泥、而有雞蛋清的夯土墻能如此牢固。孩子們查閱資料、視頻,爭相說出自己的見解。在鶴湖新居,有一位約3歲左右的小男孩,看到龍和鳳紋飾的神龕,小男孩說“那個龍是爸爸,那個鳳是媽媽,它們在一起,所以爸爸媽媽也要在一起。”“是的,一個家有爸爸媽媽一起努力才是好的家”張老師補充。當時在場的大人們都被小男孩的童言童語所觸動。
鼓勵孩子表達與思考,
動手寫論文拍視頻
走讀時,張老師會給孩子盡可能創造分享交流的機會,她通常會選擇在天街,這里視野寬闊,頭上的藍天,身旁的古建筑,孩子們會不自覺地心靜下來,仿佛在與建筑對話。張老師會交代要完成的一個任務,就是找到最心動的地方。這是一次美育的機會,也是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直觀感受。
張老師循循善誘?,認為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碰上古跡沒能得到很好的維護時,有的孩子會思考,做調查,并寫成一篇論文,綜合其他古跡的做法,提出了保護建議。頗為用心。在參觀廣府祠堂時,有孩子會思考何以定義廣府人,有一位愛好化學的學生甚至希望能從廣府人的DNA這一角度尋找答案。有的孩子舉一反三,以“香蕉人”為例,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環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研究員、沙龍活動主持人廖令鵬老師認為,張老師把這座城市當作自己的家園,挖掘深圳寶貴的博物館、古建筑、名勝古跡等資源不斷開辟行走的課堂,完善課程體系,帶領學生在古建、古跡這種“凝固的音樂、無聲的詩歌”中,放飛心靈,自由探索,用腳丈量,用心交流,打通了知識的隔閡,傾注了深沉的情感,這是對深圳歷史的一種溫情和敬意,是對教育的創新嘗試,讓孩子們在尋古問今的城市走讀中,在歷史和現實中尋找自己、發現自己。
劉偉老師點評,張老師的方法是典型項目式學習,這是世界教育界的大趨勢。讓孩子多表達,也非常符合著名的費曼學習法,能使孩子越來越有自驅力,激發想象力、創造力、表達力。劉偉老師還非常重視博物館的資源開發與利用,并建議加入后續的走讀課程,同時可以多增加一些面向未來的科技內容,比如充分利用好深圳的科普教育基地、少科城等。將來還可以走向世界,與世界文明對話。段建仁老師說,除了博物館,除了古跡,深圳的村寨,山海,公園,美食,都值得孩子們好好了解和體會。
現場有學生提出,如何在考試成績內卷的當下,更從容地拓展自身?劉偉老師指出,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海量刷題的內卷式教育,也到了需要變革的關鍵歷史時期了,老師和家長都要認識到,留出更多的時間提高綜合素質,找到自己有一個獨門絕技,比題海戰術更有價值。
鄧運清老師認為,張老師幫助了孩子更加開闊地認識了世界、社會,認識了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可能。深圳的孩子的特質,是敢冒險,敢實踐,敢做敢當,這與寬廣的眼界是分不開的。而深圳的未來,既取決于年輕人的想象,也決于他們如何認識自己的歷史,也取決于年輕人對這個城市的了解之后,將要做什么,是漠不關心,還是真心呵護。張老師種的是一顆種子,以后就會開花結果。
愛子教育的婁老師認為,首先要引領孩子們具有世界眼光,走向世界,與現代文明擁抱。再者是找到內驅力,學習要掌握道,而不是術,可以用思維導圖學習法、西蒙學習法,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周雁老師說,學習知識的終極目標是解決問題,而有的問題有標準答案,有的沒有標準答案,人工智能能回答的,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學習具有感性的東西,學習具有人性的知識,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必須技能等,這是最重要的,這必須通過實踐、思索得來。
李津逵老師表示聽了張老師的分享非常感動,高度贊揚了張老師的教育方法,認為她正在“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是藝術的、是美育的,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知識。張老師帶領孩子走進古建筑中,她善于激發孩子,點燃孩子,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和尋找城市的歷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