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的開局之年,而剛剛召開的深圳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系統地詮釋了深圳經濟特區、深圳先行示范區的“雙區”疊加效應,必將開辟深圳發展的新境界。放眼2049,我們必須繼續發揚特區精神,解放思想再出發。
01 認清新形勢,不負新使命 1、新形勢之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VS美國重新偉大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可持續地快速發展。而美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要“讓美國重新偉大”。中美經貿摩擦有進一步加劇態勢,美國遏制中國的手段、政策都在持續加大。 2、新形勢之二: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VS逆全球化 新冠疫情下,世界經濟下行風險進一步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經濟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風和回頭浪,此對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帶來嚴峻考驗。 3、新使命:全力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深圳是中國的深圳,也是世界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對深圳經濟特區提出的一個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追求的是經濟、社會、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全過程先行示范。這是偉大的使命,也是偉大的責任。 02 探索新舉措 創立新范本 面對新使命,深圳必須更開放、強創新、廣合作、深改革,進一步加大解放思想力度和發展步伐,在中美貿易戰中率先取得突破,破解美國卡脖子、脫鉤等負面沖擊,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1、立足全球坐標系,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全球治理體系以及國際社會關系的變化,作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城市,先行者深圳遇到的困難最早,遭受的沖擊和挑戰最大,從中興、華為等龍頭企業,到大疆、云飛勵天等獨角獸型企業,深圳的高科技企業正不斷被美國商務部納入實體經濟制裁名單。深圳要準確把握大勢之變,要堅持立足全球坐標系,統籌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兩種制度,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 2、以營商環境提升為核心,推動城市更開放 作為改革開放的尖兵,要繼續堅持開放初衷,在更高層面、更多維度進行開放。一方面,集聚國際的優質資源,為深圳和國家發展注入新動能,為國家開放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對標國際先進城市和市場主體預期,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3、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抓手,推動科技創新突圍 深圳要大力強化基礎性科學研究,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內生原動力。其一,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建設中,需要站在國際領先的高度。其二,探索科研投入新機制,蹚出科學探索和科技創新的深圳路徑。其三,爭取在中美經貿摩擦中卡脖子的重要環節,穩、準、狠發力,補短板,率先突破脫鉤封鎖。其四,面對人工智能、生命科學、云計算和大數據等重大領域,進一步加大資源整合和政策創新力度。 4、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依托,發揮深圳核心引擎作用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在深港合作不斷強化基礎上,繼續深化與東莞、惠州、河源等城市合作。首先要打破傳統的行政邊界,以都市圈的模式和要求,共同推動軌道、高鐵、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建設,將集合城市理念根植其中。其次要跨區域建設梯次產業體系,圍繞新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等領域,建立“深圳孵化+異地轉化”、“深圳總部+異地生產”、“深圳研發+異地孵化”等多種產業和科技創新的合作路徑。 5、樹立城市發展新標桿,打造中國先行示范區樣本 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對深圳的城市治理是一個大挑戰,新冠疫情對城市治理又提出新的要求。隨著人民對美好幸福的需求標準不斷提高,深圳一方面還需通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建設等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由效率深圳向幸福深圳轉變,成為新時期中國城市發展的標桿;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提升社會治理能力,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區的設計理念,建立具國際規范的社會治理標準,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新形象。 //本文整理自武良成副院長在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期間的發言
(9)
5月16日,深圳市政協第七屆一次會議勝利閉幕。第六屆政協委員、我院副院長武良成同志繼續留任,并當選為第七屆政協常務委員。5月19日,深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閉幕,我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同志和城市化所研究員明亮同志當選為第七屆人大代表。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