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 id="ck4uk"></center>

    第175期銀湖沙龍綜述 東方四經:建筑安放東方人心靈的大廈

    時間:2020-12-31 10:19

    63791

    unnamed (3).jpg

    在物質時代高速發展的當下,人類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天、地、人、神如何詩意的棲居?究竟有沒有天人合一的境界?

    2020年12月26日,第175期銀湖沙龍誠邀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博士、廣東省傳統醫學會副會長王育武做了一次精彩的文化“跨界”分享,以“東方四經:道德經、大學、心經、黃帝內經”為題,分別從天、地、人、天人合一的不同層面對四經展開闡述。挖掘東方的智慧,打通道學、儒學、佛學和醫學的隔閡,尋找東方人的思想本我。

    QQ20201229-2.jpg

    王育武老師認為,人生境界,法于自然,止于至善,不執兩端。以《道德經》為代表的道學,能使人體悟自然,感悟自然界的真諦。以《大學》為代表的儒學,能使人明白在社會中如何建功立業,取得人生價值。以《心經》為代表的佛學,能讓人參透人生苦樂,達到不止兩端的涅槃境界。而建構在天道觀思想之上的《黃帝內經》能助人理解天人合一思想,從中醫理論和實踐中,實證天人感應的妙道。


    道學,道法自然

    圣人之書:《道德經》

    金·木·水·火·土(體悟自然真諦)


    王育武老師通過長時間的鉆研,提出《道德經》是帝王之學。

    他先介紹老子的身世。老子的祖上是周文王的第九子,世襲聃公爵位。聃公的職責就是做天子的禮師。歷代聃公后代是天子的伴讀,是下一任天子的老師。老子是23世聃公,是周景王伴讀,周敬王之師。但周敬王之后,周朝嫡長子繼承天子位的體系亂了,老子也就避世于周源靈臺和公(周懿王嫡季子姬和)屬國,并秘授周世子所習《道德經》版本予和公后代,世守傳承至今。

    微信圖片_20201231102354.jpg

    2018年,《姬氏道德經》由和公嫡宗子姬英明公示出版后,頗引爭議。王育武老師通過反復對照、學習,發現該版本邏輯清晰嚴謹,肯定《姬氏道德經》的重大價值所在。

    王育武老師還歸納了老子帝王學的傳承大致脈絡。老子最著名的學生是文子,也就是計然。越大夫范蠡尊計然為師,計然就授范蠡七計。后來,范蠡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吳。而這種天道觀思想指導下的治國之學經由齊國的稷下學派。后又發展到秦國的呂氏門下學派,到漢代的淮南王門下學派,然后再形成漢代的治國之學:黃老之學。

    238b75fbab4943d0b5d2dd83a9e10a36.jpeg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理論篇,包括道經卷、德經卷、道理卷,這是告訴未來皇帝世界本體是怎么樣,以及方法論是怎么樣。下篇是執政篇,包括道政卷、道法卷、道術卷,這是教授世子治國御民之道術。

    教授的程序也有講究,當天子很小的時候,不能講得太龐大了,就要先用三年學道理卷,再反過來講德經卷,再講道經卷。長大了就開始講道政、道法,道術這些篇章。

    王育武老師逐一分析總結了上下兩篇六卷的精髓思想。

    道經卷就是本體論,回答世界從何而來,講清楚道是什么東西。通過對道的闡釋,描述了萬物從無生有,最后又回歸到無的狀態,則就是道生萬物、歸根曰靜,所以要道法自然。

    德經卷是說明白圣人之德,圣人要道法自然。圣人要上德不德、上善若水,還要被褐而懷玉,內心富有,還必須和光同塵。

    道理卷是處世之理。比如以無為用,說的是不功利;有無相生,說的是不執有;為而不爭,說的是不取巧。

    道政卷是治國之政。治大國如烹小鮮,比如慎終如始,治于未亂;禍福相倚,和光同塵;不以智治國。

    道法卷是治國之法。國王要以賤為本,受國之垢,意思是要檢討自己,不能推諉責任,有錯就要認,承擔全國的屈辱。還要損有余以補不足,要平衡。

    道術卷是治國御民之術。提出教民少私寡欲、畏死貴生,治國要慎用兇兵等思想。

    這就是《道德經》的基本架構。而在歷史長河中,天道觀是有發展的。從周革商命,以“天命”取代“帝命”,周公提出了“德以配天”的思想,再到齊國稷下學宮鄒衍的“五德更始”理論,再到漢朝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帝王學的關鍵在于治理國家如何道法自然。

    微信圖片_20201231102617.jpg

    儒學,止于至善

    士人之書:《大學》

    仁·義·禮·智·信(恪守社會責任)

    對應天道的,是地道,關乎社會。王育武老師以《大學》這篇文章,帶領嘉賓走進儒學思想。

    周朝建立的大學制度,就是為治理國家培養選拔管理人才(士人)。

    《大學》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知止),止于至善”。教我們要止于至善,做到自己最擅長的,就是最合理的。現實很多例子告訴我們,很多人追求功名利祿最終失敗就是源于不知足,不知止。

    由此引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告訴我們人的心要定,定了才能靜,靜了能安,安了能思慮,能夠思慮,才可能有所得的本末思想。

    同樣道理,要治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制其家;欲治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知。致知在格物,所以是格物致知,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學“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的思想其實是源于《道德經》德經卷中,“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源于《道德經》德經卷上。

    王育武老師總結,儒學源流發展主要是由周公以天道觀思想制定了一個嚴格的禮制體系,而老子正是這禮制體系的思想傳承中樞,天子禮師。而后孔子對周王朝禮制的堅持,孟子對天道的思索,再到荀子李斯提出的“法于道”,再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歷代儒家所堅持的是社會制度的穩定。而正如老子在道德經所指出的“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儒學的根在于道學,一個合理的社會制度在對當下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

    佛學,不執兩端

    世人之書:《心經》

    生·老·病·死·苦(參透人生苦樂)


    天道地道人道,佛學就是探究人道的。

    王育武老師先梳理了佛學概貌,從釋迦牟尼的原始佛學開始說起。釋迦牟尼基于對人生很多苦難的思考,提出“苦集滅道”的四諦觀。意思就是人生是苦的集合,如何滅掉這些苦,達到“涅槃”的完美境界。其中核心觀點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看空了才能不執。

    釋迦牟尼只專注于現世解脫的人生智慧,而對十四個超越經驗認知層次的問題,佛陀舍置不答,這就是佛學的“十四無記”。

    正因為許多問題沒解決,釋迦世后佛弟子圍繞著:依佛依經、錢財布施、如來有無、佛法死活、我身有無、心性塵染、羅漢層次等問題產生了各種分化,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佛學的分支。

    其中,大乘佛學階段,龍樹重新強調中觀思想:緣起性空,不執兩端。并由此成為中國禪宗的淵溯

    大乘佛學最經典的就是《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里最精彩的表述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會上,王育武老師帶領聽眾順著《心經》邏輯,一層層解讀,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很多人讀心經,努力在理解“色即是空”,不多人在探索“空即是色”。如何理解“空即是色”?因緣際會,緣到了,諸法到了,就成就了;緣盡了,又消散了。因緣是可以創造出來的,是可以努力出來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這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

    佛法的精妙之處,在于人如何在短短的一輩子里,去把握諸法的不執,就是不要執著于有,也不要執著于無,這才是不執兩端的思想。有就來,沒有就算了。這才是大智慧,不執兩端的智慧。

    醫學,天人合一

    真人之書:《黃帝內經》

    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王育武老師認為,醫學是理解天人合一的方便之門

    《黃帝內經》提出的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不同境界層次。

    王育武老師詳細解釋了《五運行大論篇》,展現《黃帝內經》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最核心是要找到并理解運用天的規律,由于掌握的是天道規律,歷代大醫都是文化的集大成者,所謂上工治國,正如范仲淹所說:不為良相,即為名醫。天的規律主要有: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地球自轉的規律、五星和太陽的運轉規律,還有28宿及星云的變化規律,并從中尋找周期與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地球氣候和萬物的生長、轉化,尋找病機和治療平衡的方法。

    如果說《黃帝內經》天道觀思想的本體論是“天人合一”,它的方法論就是“象數思維”,在這一思想方法上《內經》建立起一個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蟲、五季、五谷、五志、五變、五音……的包羅萬象的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所主圖.jpg

    王育武博士重點介紹了陶弘景《輔行訣》用藥法,通過藥性陰陽和組方原則,理解中醫用藥和組方的基本原理。

    最后,王育武博士認為應從天、地、人以及天人合一的不同維度理解人生境界,以道法自然、止于至善,不執兩端作為道、儒、佛學的基本要義。

    互動環節

    眾多嘉賓圍繞中醫話題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嘉賓李俊從中醫觀相的角度,總結西醫講的是各個系統,中醫是六經辯證。這也就是相術思想,相清楚了,用藥就簡單了。嘉賓天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結合自身生活經歷,表達了對中醫學習的熱情。

    《道德經》的版本和排序問題也引發了大家熱情討論。嘉賓于長江認為,順序不同的關鍵,是在呼應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提問,能代表不同時代人們思維學習的秩序,理解認知的秩序。

    嘉賓熊宗俊提問對市面上不同國學經典推薦書目的看法,王育武老師回應,國學經書浩如煙海,自己推薦的四本,只是從表達天、地、人、天人合一的角度出發,任何一本經書都不可能涵蓋所有。每一次表達,總是選擇一個方向,作為引子,有所講,有所不講,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此,嘉賓陽明進一步表達,在人類走到新時代的當下,他更期待看到新器新用,即如何在當下有更適合時代的新思想的產生。

    QQ20201229-1.jpg

    主持人鄭宇劼談到歷史是國家之根,文明乃民族之魂,文明體系規范著人們的心理、觀念和社會行為,是社會制度和社會架構的內在指導原則。中國傳統社會在晚清被打破,進入一個被動現代化的過程,一百年來不斷學習、吸收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誠然,當今中國在物質生產、綜合國力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能否重建一個新的穩定的社會結構仍然是國家治理上的重大挑戰。從世界范圍看,“文明的燈塔”正在面臨重大的調整,西方社會似乎正在遠離其新教倫理精神,人們并未看到福山所謂“歷史的終結”,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卻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凡此種種,我們能否在東方的傳統智慧中找到解決之道?最后他總結到,中國古代的學問,是求道的學問,是求心的學問。和西方傳統中尋找“彼岸”和“救世主”不同的是,中國人講道,從來不是向外尋求,而是向內心尋求,在“現世”中找尋答案。對此,王育武老師的發小葉柏輝受此啟發,也補充說,達到天人合一的人生致高境界,是要止于至善,通過不斷修煉,佛的境界,圣人的境界,真人的境界,是有辦法可以達到的。

    ()

    推薦閱讀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午夜精品久久影院蜜桃|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久久男人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久久久人妻精品无码一区| 热99re久久国超精品首页| 亚洲人成无码久久电影网站|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99| 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 久久综合久久久| 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久久久久亚洲爆乳少妇无 |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综合中文网|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老女人|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国产伊人久久| 老司机午夜网站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