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2-14 15:28
近期,以深度求索(DeepSeek)、宇樹科技等人工智能(AI)企業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出圈,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一些媒體追問,為何自己的城市沒有出現“杭州六小龍”?
AI浪潮涌動,為什么是杭州走在最前沿?深圳的AI產業在全國處于什么位置?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通證數字經濟中心副主任李恩漢博士昨日接受南方+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AI產業無疑屬于第一梯隊,但其競爭力維度與北京、上海、杭州有所不同。深圳與杭州在AI領域的競爭并非僅僅是簡單線性化的“落后”或“趕超”,而更多是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化特征。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通證數字經濟中心副主任李恩漢。受訪者供圖
南方+:在當下的AI競賽中,深圳與杭州相比落后了嗎?深圳AI產業呈現什么樣的特征?深圳發展AI的底氣、優勢和短板又在哪?
李恩漢:深圳與杭州在AI領域的競爭并非僅僅是簡單線性化的“落后”或“趕超”,而更多是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化特征。深圳AI產業依托于其全球最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形成了“硬件+算法+場景”的閉環生態。
從芯片設計(如海思半導體)到智能終端(如大疆、優必選),再到云計算(如騰訊云、華為云),深圳的AI企業更注重技術落地,與實體經濟深度綁定,展現出極強的商業化能力。在智能硬件、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智慧金融和智慧醫療等“AI+應用”領域,深圳的發展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然而,深圳AI產業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與北京、上海相比,深圳在高校資源上并不占優,這可能限制了深圳在前沿技術研究上的能力。此外,深圳高端AI人才主要依賴外部引進,本地培養能力弱于北京、杭州,在“高校-企業-政府”協同創新網絡建設方面仍有不足。相比之下,“杭州六小龍”的成功,部分得益于來自杭州“浙大系”創業生態的支持。
南方+:綜合來看,深圳AI產業在全國城市中水平如何?
李恩漢:在全國范圍內,深圳AI產業無疑屬于第一梯隊,但其競爭力維度與北京、上海、杭州有所不同。
北京憑借其學術高地和政策中樞的地位,成為AI基礎研究的領軍者;上海依托國際化和金融AI的優勢,形成了獨特的產業生態;杭州則以場景創新和數據優勢見長,尤其是電商和政務數據的應用。
深圳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強大的產業化能力。深圳AI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并且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據統計,2023年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為387億元,占全國的五分之一;AI發明專利申請量達6080件,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二。
//深企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在富士康位于深圳龍華的工廠實訓。圖源:優必選。
南方+: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的AI產業集群,各有何優勢和特色?城市群內城市之間可以如何協作?有觀點稱深圳和香港能代表粵港澳大灣區“出戰”競跑AI賽道,如果深港兩地更好地攜手發展AI,未來能有哪些新突破?
李恩漢: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在AI領域的競爭呈現出不同的路徑模式,各具特色。
大灣區的優勢在于產業協同縱深和市場化資本活力,珠三角制造業的升級需求與深圳的技術供給形成了“垂直整合”,另外,風險投資和供應鏈金融也對AI初創企業提供了有效支持。
長三角則依托高校、產業網絡和政策的協同機制,形成了更具黏性的創新生態,如杭州的“阿里系+浙大系”生態。
深港兩地在AI領域的協同潛力巨大。一方面,深港可以構建“前研后產”模式,協同利用香港高校(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基礎研究能力與深圳的工程化落地能力,聚焦AI制藥、金融科技等前沿交叉領域;另一方面,深港可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試點跨境數據流動規則,打造國際AI合規、數據治理解決方案,實現在AI領域制度規則層面上更深層次的合作。
//深企樂聚人形機器人“夸父”在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擔任“快遞員”。圖源:樂聚機器人。
南方+:廣東和深圳在AI產業發展還面臨什么短板和瓶頸?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力度?
李恩漢:廣東和深圳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高端人才短缺和高校資源不足。雖然深圳近年來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但與北京、上海等地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此外,廣深本地高校培養的頂尖學生常被北京、杭州企業高薪截流,導致出現明顯的“人才漏斗”效應。
為彌補這些短板,廣東尤其是深圳應加大對AI相關學科的投資力度,同時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另外,深圳要繼續加大對AI核心算法的研究投入,特別是在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前沿領域的探索,解決現有算法中存在的局限性問題;加強AI相關硬件研發,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芯片的設計制造、計算架構創新、傳感器技術的進步等,夯實構建強大AI系統的基礎。此外,深圳要持續加強在具身智能與類腦智能等領域的探索,開發更加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
南方+:您對廣東和深圳未來提升AI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創業生態有何建議?
李恩漢:一是要強化基礎研究。針對廣東和深圳AI產業短板,應繼續著力增加對AI領域基礎理論研究的支持,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建實驗室,促進知識溢出效應。
二是要優化人才政策。制定出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計劃,改善居住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吸引并留住AI領域頂尖人才。
三是要深化國際合作。不僅要增強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的合作,更要在技術應用、制度開放、產業落地層面,探索數據跨境流動,加強國際合作,吸引國際AI藥企、自動駕駛公司設立研發中心。
四是要培育創新文化。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提供更多的創業輔導和支持服務,降低初創企業的進入門檻。支持開源生態打造,鼓勵企業將非核心算法模塊開源,形成生態黏性。
五是要完善制度體系。建立健全適應AI發展的法律體系,聚焦工業與跨境數據,建立差異化數據制度。通過數據產權界定、跨境規則對接等制度性開放,構建高質量發展階段廣東與深圳的新競爭優勢,實現從“政策供給”到“規則供給”的躍升。(南方+記者 馬芳 劉越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