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 id="ck4uk"></center>

    綜研國策(33) | 回歸20年評論之一:香港經濟應跨越“三重門”

    時間:2017-06-27 13:12

    493700



    文/張玉閣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 回歸20年,香港錄得一份靚麗的成績單,足以打破“香港之死”的預言或魔咒,足以證明“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功。


     

    □ 香港經濟未來應跨越“三重門”:重構現代服務業新格局、以創新科技引領新結構、化機制優勢為競爭優勢。


     

    □ 一個“一國兩制”下中國的國際城市,應該在國家戰略中有所擔當,并在角色擔當中實現自身的繁榮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回歸20年,盡管歷程波折震蕩,但香港經濟總體保持增長趨勢,一系列經濟財政指標向好,錄得一份靚麗的成績單:2016年香港GDP總量近2.5萬億港元,較1996年大幅上升102%,名義和實質平均增長率分別為3.6%和3.3%;人均GDP由1996年的19萬港元上升至2016年的近34萬港元;2016-17年度香港財政儲備高達9538億港元,是1996年財政儲備的3.5倍多,占2016年GDP的比重為38%,較1997年提高18個百分點,財政之穩健和雄厚,世所罕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例超過90%,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近6成,占就業人數比重近5成;金融、貿易、航運、空運仍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是僅次于紐約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方面,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國際競爭力排名中,過去10多年香港基本處于前三甲,且力壓老對手新加坡;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排名中,近年大體保持在前10以內。制度方面,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23年(1995-2017)將香港評為經濟最自由的地區。這份成績單,足以打破“香港之死”的預言或魔咒,足以彰顯香港依然是全球公認、世界矚目的“活力之都”和“動感之都”,足以證明“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單一經濟意義上的增長和繁榮,并不必然生成社會意義上的和諧與穩定。長期存在且難以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導致香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衡乃至脫節:經濟增長并未轉化為優質多元的就業崗位、同步的收入增長、有效控制的貧富差距、強有力的社會保障(迄今為止香港尚未建立全民退休保險)。盡管社會指標的表現差強人意是發達經濟體的共性,但作為微小城市經濟體和單獨關稅區,香港的情況更為突出和嚴重,更應高度關注和重視,更應務實動員香港內外資源要素,著力加以解決。展望未來,香港經濟應跨越“三重門”。


     

    第一重門:重構現代服務業新格局


     

    就產業結構而言,高達90%以上的服務業,使得香港早已成為全球服務業城市。如果香港與經濟腹地能夠實現資源要素自由流動,那么比例再高的服務業也不會產生經濟虛擬化、產業和就業兩極化(即“高增值低就業”和“低增值和高就業”)問題。問題在于香港是單獨關稅區,與經濟腹地存在邊界管制。這就使得香港需要考慮如何拓展服務業的對象問題,即高比例的服務業除了服務本地對象外,怎樣為外部需求者服務。


     

    香港制造業曾經是香港服務業的服務對象。早期是服務于本地的“香港制造”,但過去10年,本地“香港制造”不僅日漸萎縮,而且大都是傳統產業,鮮有科技含量;后來是服務于“由香港制造”(即珠三角港資制造業),但曾經一度興旺的珠三角港資制造業不僅與“香港制造”高度相似,也同樣呈萎縮之勢。


     

    在“香港制造”和“由香港制造”相繼式微的趨勢下,如何與香港之外的制造業形成緊密、有機、難以“脫嵌”的“服務-被服務”關系,是香港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得以不斷創新提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所謂重構現代服務業新格局,就是以全球城市視野、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優勢,著力拓展香港服務業的服務對象,構筑香港服務業發展的堅實“底座”。


     

    第二重門:以創新科技引領新結構


     

    作為成熟的經濟體,香港的經濟產業結構相對穩定,但難免創新不足。縱觀全球,自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引發全球經濟衰退之后,隨著服務經濟、虛擬經濟弊端日益彰顯,回歸科技創新、回歸實體經濟、回歸制造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其中全球金融中心城市表現搶眼,紐約、倫敦等傳統金融中心均發力培育科技創新和高科技產業。紐約致力于成就“科技紐約市”,建設紐約科技城和“硅巷”,引領金融科技發展,打造美國“新科技首都”;倫敦一直在打造英國“硅谷”,倫敦老街逐步發展成“硅環島”,正在形成“東倫敦技術城”。


     

    顯而易見,世界金融中心正在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創新科技成為金融中心城市彌補產業高度金融化不足及風險的首選。香港近年來著力發展創新科技,既是對香港自身問題反思之后的選擇,也是對全球發展趨勢的研判與呼應。


     

    創新科技之于香港的價值,應該上升到優化產業結構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對于香港這樣的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重建制造業并不現實,創新科技則成為次優選擇。創新科技將成為香港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香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引領者和帶動者,進而催生香港經濟產業新結構。就此而言,創新科技的意義和價值并非體現在單一產業,重要的是杠桿功能。只有從這一高度認知創新科技并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香港才不會錯失這一重大發展機遇。


     

    第三重門:化機制優勢為競爭優勢


     

    邁克爾?波特認為,“專業性和高級生產要素通常是創造出來的”“能創造出生產要素的機制遠比擁有生產要素的程度重要”。香港的自由港經濟制度、法律制度、要素流動制度以及城市、社會、生態管理制度等等,一定程度上都是“創造出來”的“專業性和高級生產要素”。比較而言,香港仍具有明顯的機制優勢。


     

    但如何將機制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則需要香港社會共同思考和共同努力。比如香港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國際仲裁制度、標準管理制度、檢驗檢測制度,既與國際接軌,操作實施也堪稱規范。但受制于香港有限的市場,機制優勢難以進一步發揮,難以充分整合香港之外的市場與需求,當然也就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而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的機制優勢,其存在方式是靜態的和固化的,價值難免打折扣。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重構現代服務業新格局,以創新科技引領新結構,還是化機制優勢為競爭優勢,都不是香港獨自面對、僅在內部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跳出香港看香港,從世界看香港,從國家看香港。一個全球城市,應該有全球的視野和胸懷,一個“一國兩制”下中國的國際城市,應該在國家戰略中有所擔當,并在角色擔當中實現自身的繁榮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本文主要是著眼香港未來的發展提出問題,在贊嘆香港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展望香港未來發展之路。實際上,跨越“三重門”的路徑,掌握在港人自己手中;以港人的智慧,未來香港仍將收獲一份更靚麗的成績單。

     

    ()

    推薦閱讀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99|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一本色综合久久|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综合久久国产九一剧情麻豆|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日韩va亚洲va欧美va久久|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久久伊人五月丁香狠狠色|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老司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麻豆 | 久久国产免费直播| 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网站|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是AV|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 无码八A片人妻少妇久久|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