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7 10:24
【綜研微語】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憑借多年在經濟特區以及工業園區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研究經驗,已為埃塞俄比亞、剛果共和國、毛里求斯、肯尼亞、印度、斯里蘭卡、白俄羅斯、密克羅尼西亞等國家特殊經濟區的立法、規劃、建設提供咨詢,輸出中國經濟特區發展經驗,同時積極推動中國企業從海外園區工程建設,向投、建、管、運全鏈條服務轉型。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工作,即為“一帶一路”項目在海外切實落地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是中國研究咨詢業“走出去”,輸出中國軟實力的良好實踐,受到了中國外交部和東道國政府的高度評價。
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 胡振宇
海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周余義
□ 太平洋島國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發展需求,具有借助域外力量拯救自身、發展自身的強烈愿望。
□ 在全球貿易增長放緩的形勢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貿易實現了逆勢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約15%。
□ “二戰”后太平洋島國成為西方的外延,美、澳、英、法在島國具有文化認同的歷史基礎,中國應著力加強對太平洋島國的系統性國別研究。
遙遠而神秘太平洋島國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伸線,因大部分處于赤道以南,一般統稱南太島國。廣義上的太平洋島國區域,包括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外的2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經獨立的有14個,斐濟、薩摩亞、湯加、巴新、基里巴斯、瓦努阿圖、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所羅門群島、瑙魯、圖瓦盧、馬紹爾群島、帕勞、庫克群島和紐埃,除庫克群島和紐埃外,其余12個國家為聯合國成員國。
太平洋島國“島小海大”,陸域總面積僅53萬平方公里,海洋專屬經濟區面積卻高達190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海洋專屬經濟區面積的6倍還多?!锻苿庸步ńz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將“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作為海上絲路戰略的重點方向之一,但就合作和發展的重心來看,仍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個傳統“大國”為主,在空間上存在巨大空缺。
01/ 太平洋島國生存壓力大
太平洋各島國間陸域面積相差懸殊,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國僅4個,分別為巴新、所羅門、斐濟和瓦努阿圖,其它島國基本在1千平方公里以下,最小的圖瓦盧和瑙魯,分別只有26和24平方公里。
太平洋島國多處于環太平洋地震活躍帶,地震、海嘯、颶風、暴雨、山洪、火山噴發是其主要自然災害,全球升溫、氣候變暖帶來的長期影響也逐步顯現。以巴新為例,該國受自然災害頻繁,既有冰凍災害(集中于該國高地)、風暴潮等氣象災害,也有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地質災害。由于經濟發展落后,社會管理能力不足,巴新難以應對自然災害,如2014年4月,臺風“艾塔”使其直接受災人數達12000多人,在美國和國際移民組織等的幫助下,才逐步恢復。
受氣候變化影響,太平洋島國面臨世界范圍的減排效果滯后、自身守土無力、購土移民無望的三重困境,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如對圖瓦盧而言,按照1993-2012年間海平面上升速度,至2062年其60%的國土將沉入海中,其他國家如瑙魯、基里巴斯、瓦努阿圖等島國也面臨類似問題。
太平洋島國自身難以面對巨大的危機,需要借助域外力量。從域外力量看,歐盟國家目前除英法外對島國皆染指不深,且歐債危機后英法手里的“氣候大棒”也明顯變輕,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左右搖擺,無法見諸行動。中國提出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對島國具有吸引力。
02/ 太平洋島國發展愿望強烈
總體來看,14個太平洋島國中,瑙魯、帕勞、庫克群島、紐埃等4國發展水平較高,其余10國人均生產總值均遠低于1萬美元,既有拯救生態災難的緊迫壓力,亦有強烈的發展需求。從科技進步對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的廣闊前景看,太平洋島國各有其特點。從近期發展潛力看,瑙魯和巴新的礦產、木材等資源開發模式有別于其他島國的漁業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分別處于開發后期和開發前期,巴新近年來經濟增速較快,但既有開發潛力也有轉型壓力,需要我們認真考慮對接點。
由于國土資源差異,各島國發展差異顯著。巴新國土面積占島國總面積的87%,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優勢也相對突出,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70億美元,占島國總量的63%,總人口為667萬人,占島國總量的74%。但人均生產總值僅為2500美元,在島國處于低下水平。主要原因是盡管巴新礦產、石油和經濟作物等資源豐富,但技術、設備落后,僅能進行初級產品加工,附加值低。旅游業雖然有所發展,但規模依然偏小,每年接待外國游客約7萬人次,對經濟總量的拉動能力有限。目前,巴新全國人口中有37%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人均1.25美元/天)以下。
斐濟國內生產總值約為44億美元,總人口約85萬,占島國的比重分別為16%和9%。斐濟憑借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太平洋區域重要的旅游中心地,年接待國際游客量超過70萬人次,約占太平洋島國國際接待游客總量的40%,旅游收入約8億美元,約占太平洋島國旅游總收入的20%。
紐埃、庫克群島和帕勞,雖然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均較小,但人均生產總值均已超過1萬美元,分別達18462美元、14451美元和13615美元,瑙魯也接近1萬美元。
03/ 中國-太平洋島國貿易投資合作加速
2011-2015年,在全球貿易增長放緩的形勢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貿易實現了逆勢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由43億美元增長到了75億美元,增幅達73%(其中,2015年單年增長63%),年均增長約15%。中國對島國的出口額約52億美元,同比增長100%,主要產品為機電產品、車船、服裝和紡織品等,從島國的進口額為23億美元,同比增長15%,主要產品為原木、漁產品、礦產、天然氣等。此外,2015年,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區域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7.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9億美元,完成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2億美元,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從貿易對象來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貿易對象主要為馬紹爾群島、巴新和所羅門群島。2015年,中國與三大主要貿易國實現進出口貿易額達67億美元,占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超過90%。其中,馬紹爾群島和所羅門群島雖然是未建交國,但與中國經貿往來頻繁,2015年與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分別為34億美元和5億美元,占比分別為46%和7%。巴新作為太平洋島國最大的經濟體,是中國最大的原木進口國,同時正發展成太平洋區域重要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中國則是巴新重要的投資來源國,中冶集團占有瑞木(RAMU)鎳礦85%的股權,巴新也正成為對中國的鎳礦主要出口國。2015年,雙方進出口貿易額達28億美元,占比達37%。
此外,斐濟地處南太平洋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自1975年與中國建交以來,雙邊經貿關系發展順利,目前已成為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區域的第四大貿易合作伙伴。2015年,中斐雙方進出口貿易額達3.5億美元,相比2011年增長了一倍。
2007年以來,中國對巴新等8個主要島國的直接經濟投存量呈現“階梯式”上升態勢,尤其是海上絲路戰略提出以來,中國對島國的直接經濟投資存量呈指數式增長,2015年投資存量達到25億美元,同比增長146%。
04/ 中國應加強對太平洋島國的深入研究
太平洋島國交通不便,長期游離于國際政治邊緣。在“二戰”后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其官方語言(英語)、教育體系、制度設計已普遍西化。關島、夏威夷、澳大利亞是島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和金融支持中心,島國的大家族、政治精英多在這些地方接受高等教育,美、澳在這些島國具有文化認同的歷史基礎。
外交方面,太平洋島國區域有6個國家(基里巴斯、馬紹爾群島、瑙魯、帕勞、所羅門群島、圖瓦盧)仍然是中國臺灣地區的所謂“邦交國”,是臺灣當局僅次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第二大“邦交國”的集中地。一直以來,臺灣當局對這些國家提供援助以鞏固“外交關系”,并通過派遣技術團、醫療團、提供獎學金和人道主義救援等方式對中國建交島國進行拉攏滲透,導致個別島國在外交承認上來回搖擺,甚至當作謀求金錢利益的籌碼。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島國對于中國所需承擔的責任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目前中國參與島國的開發仍以政府無償援助、低息貸款為主,援助領域基本以基礎設施等非盈利的公共產品領域為主,中國政府援助與中國企業進入漁業、礦業等資源行業獲取利潤并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尚未形成公共產品與市場產品的良性互動關系。
而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成果較零散,不夠深入,且相關研究往往關注的并非太平洋島國,而是亞太關系及亞太區域化等大國政治問題。直接導致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無法形成清晰、深刻、系統的認知,不能制定系統化的頂層設計。面對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形勢,未來應著力加強針對太平洋島國的系統性國別研究,尤其是對太平洋島國的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社會發展、政治外交關系等研究,推進我國在太平洋島國區域進行精準戰略定位,進行高效、務實合作。
(83)